2024年,绵阳“三农”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向上向好,取得积极进展。
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推进城乡融合、做优做强现代农业等方面,绵阳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果?
3月3日,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安州区、江油市、平武县、市农科院、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铁骑力士集团、台沃科技集团进行了分享。
安州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安州片区
2024年,安州区粮食产量达27万吨,实现16年连增,获评千亩高产竞赛成效显著县(全省10个)。如何扛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安州区以优质粮油园区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粮食稳面增产、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五良融合。通过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法、推良机、兴良制,实现2024年园区内水稻、油菜单产分别达到678公斤、243公斤。
推进建圈强链。坚持做大粮油加工,带动全区油菜籽加工能力排名全省前五;做优特色品牌,培育“安州粮油”区域公用品牌,开发粮油企业品牌42个;做强农旅融合,打造农业主题公园,举办“油菜花节”“丰收节”等活动。
完善联农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土地银行”联农带农模式;通过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式,吸纳固定用工、季节性用工;粮油企业与园区粮农签订“按需生产、提价收购”生产合同,收购价格高于市价,带动增收。
江油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江油样板”
江油牢牢把握全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项改革的重大机遇,争当省市排头兵。
聚焦空间融合,江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壮大镇域综合实力、推进农村补短提质,在城乡能级提升中增强综合承载力。实现“双40”城市能级和城镇化率县域第一,培育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省级百强中心镇各1个,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个。
聚焦产业融合,江油做优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靓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城乡产业协同中塑造关键支撑力。2024年,实现粮食产量29.6万吨、出栏生猪59.8万头,形成了以清香园酱油、中坝附子加工、江油肥肠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制造业集群。
聚焦要素融合,江油激活人才动能、用活金融资本、盘活土地资源,在城乡资源配置中激发改革驱动力。全年累积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500余次,“绵州农房增信贷”推广工作实现累计授信超13亿元,盘活土地资源方面实现盘活农房297宗。
平武县:全力推进“森林四库”建设
平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涪江上游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7.46%,林地面积5067平方公里,建设“森林四库”潜力巨大。近年来,平武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粮库”建设为先全力推进“四库”建设。
紧盯产业。编制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建成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1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落实26名县级林长为产业链链长,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创新试点“生态超市”等;探索“企业+村集体+大户+散户”等共建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
聚焦融合。围绕厚朴、蜂蜜等开发利用,推动精深加工企业稳产达效,发布“报恩飨礼”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森林康养、民宿集群产业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大力实施“自然教育+”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
围绕生态。全面建强保护体系、提升固土保水能力、落实生态补偿。落实211名县乡村三级林长,统筹资金建设智能语音播报监控系统、布设红外相机点位;争取资金启动实施邛崃—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项目;发放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资金等。
市农科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市农科院的回答是:做强农业“芯片”、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运用。
为做强农业“芯片”,市农科院在创制新材料、选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三个方面下功夫。建成省内首个市州级种质资源库,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1个,牵头制定地方标准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为提升创新能力,市农科院从强化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人才入手,实现到位科研经费总额和人均科研经费领跑全省市州,在游仙雨凤基地建成畜禽创新中心、生物育种基地,全院硕博占比75%。
为强化成果运用,市农科院抓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指导培训。建立各类示范基地60余个,示范新品种、新技术50余项;全年转化科技成果26项,转化金额超500万元;构建“农科院+基地+田间”三级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指导超万人次。
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努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更好的样子
如何扎实推进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
统筹片区发展。组建先行区指挥部和先行区党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合7个乡镇、89个村、10个社区编制“四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区、两带、两单元”主导产业布局,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先行区聚集。
助推共同富裕。先行区构建全覆盖兜底救助体系,筑牢防返贫底线;构建“羌食荟”品牌统一质量标准体系,建成万亩苔子茶、枇杷现代农业园区,推出“非遗+二次元”等特色活动推动产业发展;开展“兴村先行贷”金融助农服务,探索“先行区指挥部+公司”模式等,深化改革创新。
建设和美乡村。探索“物业服务+村民参与”人居环境社会化管护体系;严格落实党支部标准工作法,探索村级“六共”监督法;创新“尔姆孜巴”议事平台,运用羌风民俗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大团结。
铁骑力士集团:助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助力绵阳农业发展?铁骑力士集团给出答案——
增强企业竞争力。全力构建以绵阳为核心,辐射全国21个省(市)的蛋鸡、生猪养殖版图,在全国建有32个饲料生产基地,在三台建成生鲜和熟食加工产业园。持续提升圣迪乐鸡蛋中国高端蛋品第一品牌影响力,“土门赵鸭子”入选非遗产品,“道台府”红肠销量全国排名前三。
增强行业牵引力。先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30项,牵头制定并成功发布国内首个预制川菜团体标准;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推出“IPS智慧猪场管理系统”等,获评全省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增强主体带动力。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建立“骑士学院”“新农人讲习所”,年培训超1万人次;采取“政府+金融+产业链”方式创新蛋鸡发展模式,推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1211”生猪代养模式;首创“优食谷模式”,打造食品加速器产业园,成功孵化食品加工企业6家。
台沃科技集团:探索粮油产业全链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台沃科技集团聚焦粮油产业关键环节,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台沃模式,荣获四川省天府粮仓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做优粮油全链服务。研发专用肥新产品130余个,累计取得专利65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4个;常年开展进村入户培训300场以上,建立万亩示范片2个;深入开展“种、肥、药、机、技,收、储、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服务,建立优质粮油订单基地20万亩,收购稻谷原粮1.5万吨。
做实产业提质增效。推行“三精管理”,年产各类配方肥21万吨、有机肥4万吨、生物菌肥1000吨;投资8000万元,实施种子生产技改扩能,年加工能力上万吨;投资6500万建成粮油智能加工生产线2条,年加工能力达8万吨。
做强产品竞争优势。按照打造高端粮油品牌定位,实现产品溯源,有效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控制;通过了“三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QS食品安全认证,参与打造区域品牌;入驻重庆、德阳等地商超和电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多途径“体验+销售”一体化销售网络。
(涪江观察记者 唐显枚/整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