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涪城本色农场体验传统农事
暮春时节,走进涪城区本色田园农场,一幅生机勃勃的场景映入眼帘。在这个占地1000多亩的农场里,一场野炊自然研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农场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炊具旁围满了孩子。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添柴,有的认真清洗蔬菜,还有的手持锅铲,有模有样地翻炒锅里的食物。炊烟袅袅升起,带着饭菜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让整个农场都充满了烟火气。“平时孩子学习忙,难得有这样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看到他在这儿玩得这么开心,我也觉得特别放松。”家长周夯生说。
据农场现场负责人刘雪利介绍,这座经营了14年的农场,早期以单纯的观光采摘为主,通过打造“春看花、秋品枫”的景观体系,全年供应樱桃、枇杷、爱媛橙等十余种特色水果,形成了“月月有果摘”的农旅IP。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单纯的农业体验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2023年,本色田园农场正式将自然研学教育纳入业务板块,当年就吸引了不少学校师生前来研学体验。“自然研学板块的加入,为农场开辟了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今年以来,已有一万多名师生到农场来开展各类自然研学教育活动。”刘雪利说。
漫步在农场的田间小路上,不仅能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命力,更能直观的体会到本色田园农场从单一采摘到多元业态转变后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这种发展模式的革新,恰恰是涪城乡村旅游发展对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涪城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以本色田园农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积极探索创新中实现蜕变,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经营业态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多元融合发展的转变——
在杨家镇,连绵的桑林孕育出蚕桑全产业链。养蚕人谭运斌告诉记者,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蚕,收入有限。现在通过“大园区小业主”模式,一年能养8批,收入翻了好几番。沿着桑林漫步,便能看到天虹丝绸产品体验中心,这里不仅有精美的丝织品,还有各类桑果制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
丰谷镇的桃花节也别具特色。桃花盛开时,漫山遍野的粉色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非遗丰谷集市上,剪纸、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民间技艺的魅力,民俗表演舞台上,川剧变脸、民间舞蹈等节目精彩纷呈,让游客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在新皂镇的一处乡村民宿里,游客们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周围的田园风光,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民宿主人说:“以前房子闲置着,现在改造成民宿,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乡村。”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变的是不断升级的产业形态、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愈发多元的旅游体验;不变的是对本土文化的坚守、对乡村本味的保留以及带动村民致富的初心。”涪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挖掘和展示本土的农耕文化、蚕桑文化、民俗文化等,涪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体验活动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农耕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涪城乡村旅游的实践,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变,让乡村跟上时代步伐,激活产业潜力;不变,让乡村留住精神内核,延续文化血脉。
在这里,蚕桑的古老智慧与无人机的科技之光交织,油菜花的绚烂与白墙灰瓦的素雅相映,游客的欢笑与农民的丰收共鸣。这种“变”与“不变”的平衡,正是涪城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参考答案——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守护,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本色。(记者 任露潇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