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声”呼救打通生命热线“绿色通道”
“绵阳120无障碍呼救系统”微信小程序上线
绵阳新闻网讯 3月3日上午10时,在绵阳五一大厦,一场跨越“无声”与“有声”的急救演练牵动人心:听障人士翁载勒在手机屏幕上快速划动,打开“绵阳120无障碍呼救系统”,点击文本呼救,发送“头晕、不舒服”的消息后,120急救平台的救护车精准定位事发地,急救人员立即赶来……
这场生命接力的演练,发生在绵阳市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暨120无障碍呼救系统启动仪式上。现场,由市卫健委联合市残联推出的“绵阳120无障碍呼救系统”微信小程序上线,通过创新文字呼救模式打破听障人士等人群急救沟通壁垒,让他们通过无障碍沟通,获得及时救援。
无障碍呼救新方式如何解锁?记者跟随演示现场进行操作,打开手机微信,搜索“绵阳120无障碍呼救系统”,点开后勾选同意进入系统,填写姓名、联系电话、呼救地址、描述病情或险情,再选择语音呼救或文本呼救,另一头的120急救平台马上就能收到,全程可实现语音、文字交流,救援资源也能快速调配到位。
据市卫健委三级调研员张敏介绍,当听障人士等人群使用文本呼救功能时,平台会将文字报警信息转译成语音,播报给120指挥调度员,120指挥调度员的语音回复也将转译成文字发送给听障人士,以此打通听障人士等人群的120无障碍报警渠道,实现独立报警。张敏表示,接下来还将扩大服务能力,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增强健康服务,用科技助力残疾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必要诉求。
活动现场,科技与温情交织的细节处处可见。在急救演示区,听力一级残疾的手语翻译员贺诗琪戴着人工耳蜗,用手语为在场听障人士复述专业医疗术语。另一边,听障人士范星在急救人员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绵阳120无障碍呼救系统”的操作,还积极上台参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学习。
据统计,绵阳有听力言语残疾人9.31万人,占全市残疾人的25.03%,其中,持证听力言语残疾人1.51万人,占持证残疾人的比9.8%。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配合卫健等部门,做好系统宣传推广普及,确保听障朋友“能用、好用、愿用”,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更多惠残项目落地生根,让城市温度渗透到每个角落。(记者 彭紫薇 张瀚巍)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