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用相机“绘画”万千斑斓
赵崇德和他的“ZD画”创意摄影
发稿时间:2025-02-23 08:41   来源: 绵阳日报

  作品《看海的老人》

  作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作品《老当益壮》

  作品《王安石》

  作品《双兔傍地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绵阳摄影师赵崇德精心编选的《神州秀水映古国——“ZD画”摄影作品选》正式亮相。他说,希望借这本作品集,作为从事“ZD画”摄影15年的纪念,同时向大众展示这一独特摄影艺术的魅力。

  □记者 张登军

  海边灵感乍现开启艺术新旅程

  那是2010年深秋的一天,赵崇德在海南陵水县香水湾旅游。他像往常一样,带着相机四处寻找拍摄素材。在海边,涌动的海水不断冲击着礁石,水底海藻随波摇曳,光影变幻间,礁石的影像也不断变化,这奇妙的景象让赵崇德忍不住频频按下快门。突然,他注意到一块伸向海面的礁石,其在海水中的倒影竟神似一位海边打鱼的姑娘。赵崇德迅速捕捉下这个画面,并将其命名为《渔家妇女》。

  这张照片给赵崇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惊叹于照片居然可以拍出如绘画般独特的艺术美感。当时的他并未料到,这幅作品会引领他走进一个全新的摄影艺术领域。

  赵崇德出生于四川三台县城,18岁下乡成为知青,之后考入四川省农机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射洪工作。他自幼对摄影充满热爱,工作后只要一有空闲,就会背着相机四处拍摄,山水、人物、市井生活等都是他镜头下的素材。2010年的这次海南之行,让他的摄影之路发生了重大转折。

  2011年退休后,赵崇德定居绵阳。和许多退休老人一样,他选择每年秋冬时节前往海南过冬。同年深秋,他再次来到海南三亚。原本计划拍摄礁石的他,在仔细观察后,发现一块礁石宛如神话故事中的托塔李天王,海浪激起的水沫仿若仙境雾气,旁边一小块礁石恰似那座神塔。他耐心等待了半个小时,拍摄了70多个画面,最终挑选出一幅最满意的,命名为《托塔李天王》。这幅作品后来荣获首届天涯候鸟文化节摄影展优秀奖,也让赵崇德对这种独特的摄影方式兴趣愈发浓厚。

  探索摄影创意引发业界热议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赵崇德逐渐掌握了“ZD画”摄影的技巧。“主导图像是固定的,但周围环境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摄影师精准判断、严密观察,在瞬间捕捉到最佳画面,从而形成具有观赏性的图像。”他最初将这种创意摄影称为“水中捞画”,“因为大部分画面都是在水岸边拍摄完成的。”随着创作思路的拓展和技巧的日益成熟,他提出了“ZD画”创意摄影这一全新概念,通俗来讲,就是“照出来的画”。每个画面都是瞬间形成,稍纵即逝,这也赋予了作品独特性,成为“ZD画”创意摄影的最大特色。

  赵崇德的“ZD画”创意摄影,在摄影圈内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种摄影方式“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甚至调侃为“怪异摄影”;但更多人对其给予了肯定,有人评价这是“影与画的完美融合,影化意的较高境界”。

  2018年10月,“2018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展暨2018年度纽约国际摄影赛”举行,赵崇德的4幅作品以“ZD画”的名义参展并荣获佳作奖。

  15年坚持不懈收获艺术硕果

  对于“ZD画”摄影而言,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漫长的等待。赵崇德却认为,这个等待的过程充满了奇妙的感觉。尤其是当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那种惊喜难以言表。这种惊喜不仅在海南的海边出现,在绵阳的富乐山、人民公园、三江两岸等地也同样上演。

  在富乐山公园的荷塘里,一片枯黄的荷叶静静漂浮在水面上,两片树叶的点缀让画面通过镜头捕捉后充满了诗意;涪江畔,树荫在水面形成的倒影宛如一座天然桥梁,灵动的画面和线条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从2010年偶然尝试“ZD画”摄影至今,1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赵崇德不断创新,尝试利用“动机机动变形原理”拍摄城市灯光、月夜等,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

  15年来,赵崇德的“ZD画”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报刊上选登,两次在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奖。2018年9月,他的16幅作品入选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同年,他的摄影作品荣获“国际摄影联盟奖”。2023年,他的10幅“ZD画”摄影作品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24年10月,赵崇德从自己15年来拍摄的1000余幅“ZD画”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400余幅人物系列作品编印成册。这些作品涵盖民间传说、四大名著,以及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文人学士等,同时还选取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作品。他希望通过这些源于祖国江河海湖的生动画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