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以教育之笔绘就新时代育人答卷
绵阳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5-02-20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春风送信,书声琅琅,又是一年开学季,逐梦少年再起航。近日,绵阳各地中小学开学,学生们返回学校、领取教材,参加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沉寂了一个寒假的校园再次充满欢声笑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民生之基。细数绵阳教育发展的铿锵足迹,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绵阳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念。2018年以来,绵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记者 杨方彧 彭紫薇

  扩优提质让每个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描绘一座城市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优质教育不可或缺。绵阳始终把基础教育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满足广大市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学得好”的美好期盼。

  “过去学校条件有限,课程、资料都只局限于北川县内,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绵阳中学的教育资源。”北川中学绵中班数学老师唐静谈起近年来的变化感慨颇深。

  作为“双优”工程、“双优”计划的交流人员,唐静从绵阳中学被选派到北川中学,不仅将绵阳中学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当地的教学中去,还将教学理念、思维等传递给其他老师。如今,唐静所教班级数学成绩已跃居全县前列。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绵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优质学校“领航”,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2024年,绵阳新建改扩建10所义务教育学校并投入使用,由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绵阳中学英才学校等优质学校领办,推动优秀师资学区内、县域内和跨片区“大循环”。截至目前,累计交流轮岗优秀校长、教师7200余人次,更多城里面的优秀老师走进了农村学校。

  名师名校长“领衔”,培养基础教育“大先生”。

  以培育“卓越校长”、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抓手,构建“一带一、一带多”梯队人才培养机制,成功建成1个国家级、13个省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14个省级卓越校长工作室,1个国家级、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优质资源“共享”,满足群众“上好学”需要。

  大力推进优质教育扩充,通过对口帮扶、协作共建、大学区治理等方式,努力实现群众出门就有好学上的目标。截至目前,绵阳已建成优质发展共同体(办学集团)71个,覆盖学校409所,形成79所优质学校领办343所薄弱学校的以强带弱、区域协同发展的学区架构。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记录着绵阳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数据显示,2023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超过80亿元,比2018年增加46.33%;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100%。

  夯基固本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在活动中看到了很多科技产品,亲身体验了‘中国唯一科技城’的含金量。”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学生们在参加了“‘青’爱的绵阳”主题活动,深度体验感受城市科技与文化的交相辉映后纷纷表示,“‘青’爱的绵阳”系列活动就像一个‘磁石’,让更多青年看见‘不一young’的绵阳。”

  去年,绵阳接连发起18场“‘青’爱的绵阳”系列活动,以科技为基石、以体验为切入口,带动吸引20万余名青年人才、青年学生走进国防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两弹城等红色教育基地,感知这座城市的“千面”,打造独具绵阳特色的思政课。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绵阳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抓在经常,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实践育人,增强思政工作感染力。

  绵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正创新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打造一支3200余人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大思政格局。

  深化体教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绵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全市85%以上学生掌握1—2项运动和艺术技能。近年来,张琳艳、牟春俊、邓智舰等33名绵阳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大放异彩,“体教融合”发展路径在绵阳形成良性循环。

  立足城市定位,大力推进科技教育。

  绵阳积极探索国防军事后备人才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建立10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国防科技后备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让后备人才更好地符合国防科技工作需求。

  产教融合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西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内,团队研制的气凝胶材料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端,助力“天问一号”着陆器与“祝融”号在火星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而就在相隔不远的实验室内,聚变点火靶丸壳层材料关键材料诞生,让“人造太阳”从梦想照进现实。

  从“星辰大海”到攻克“卡脖子”难题,教育的“硬核突围”远不止于此。绵阳高校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近两年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等27个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7个;依托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6月27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两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将共同培育企业所需的新型技术人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破除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

  “供需”精准对接,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绵阳大力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紧密结合绵阳产业发展实际,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调整专业近200个,年定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2.5万人;与在绵在川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92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65份,开设订单班、冠名班93个。

  集成打造合作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绵阳组建“1+3+N”产教融合矩阵,建成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41家企业、39所院校资源。与此同时,打造绵阳职业教育集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涪江流域职教联盟三大载体,实现中高职衔接培养、校企联合攻关,建设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3个,累计培养技能人才10余万人。

  数据的跃升印证着“教育红利”向“发展动能”的转化效率。从行走的思政课到校园里的“体教融合”实践场,从城乡智慧课堂的“云上义教”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硬核科技”,每一步都写满了绵阳教育的温度,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站在新的起点,绵阳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教育支撑服务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