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春第一会”——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2025年推进大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今晚的《四川新闻联播》对绵阳在产业建圈强链方面的工作进行点赞。报道如下:
新春伊始,多项绵阳造产品实现量产下线,争当产业建圈强链“排头兵”,绵阳以实干实效为新一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近日,由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创新成果发布并量产下线,标志着在永磁材料研发和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郑大伟:“目前我手里拿的这一款就是超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牌号是58SH,看这一块小小的磁钢已经完美地把这个2.7公斤的铁板给吸起来了。”
据了解,该产品实现了超低稀土甩片微观组织调控、气流磨粉体形貌优化、高效扩散、超低杂质元素四大核心技术突破,在尖端医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能够让手机变得更薄、更轻,让无人机飞得更快、更远。
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郑大伟:“这款产品的磁性能,目前来讲,是国内公开报道的一个最高性能,它的磁吸力会比常规的产品高大概5%到10%左右,同时它的使用温度从100℃提高到了150℃。”
位于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永兴镇的巨星永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亿元。此次成功量产,不仅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体现,更是绵阳市加快做强国省级产业集群,推进先进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的生动实践。
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浩:“在年初的时候,就将我们整个销售计划直接翻了一番,提升到15个亿,这是基于我们对于自身的自信,整个产业链逐步展开,从而服务整个绵阳的磁性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而在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厚度仅0.3毫米的“飞龙”玻璃也正式下线。这款“王者熊猫”系列新品以“国内首款”“全国首家”的自主研发标识树立起行业标杆,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质变跨越。
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余荣灿:“(抗跌落性能)从原来的1.5米提升到两米,硬度比上一代已经提升了40%以上,检测一下它的强度,我们可以看到玻璃表面非常完整,没有丝毫的划伤,它的全部性能现在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款“飞龙”玻璃由虹科技术研发团队独立自主开发完成,代表了中国在高端特种保护玻璃基础应用领域的全新突破。0.3毫米的产品厚度,不仅折射出“绵阳造”的技术精度,更彰显出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创新高度。
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部长刘丽娟:“我们对现有生产线关键设备进行了提升改造,建成一条产业化生产线,预计2025年产量为100万平方米,产值新增上亿元,目前已经获得超过3000万元订单。”
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虹科主要从事电子玻璃研发、制造及销售,批量供应华为、OPPO、小米等国内外知名智能终端,国内市场份额约26%,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2024年实现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22.5%。
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曾涛:“我们将持续深耕电子玻璃行业,加大创新投入,未来三年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6%,持续加强产品性能提升,打造国际领先的新一代熊猫玻璃,促进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助力绵阳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
(涪江观察记者 刘曾太)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