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年味记忆
发稿时间: 2025-02-16 11:05    来源: 绵阳日报


  □ 谢首勇(绵阳)

  记忆里,年的序章,是从一碗腊八饭开启的。腊八节前,母亲便会念叨起来:“吃了腊八饭,马上就过年……”她常年在田间忙碌,面容总带着几分疲惫,可讲起这话时,眉眼间却似有星光闪烁,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母亲的欢喜,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我们几个孩子,被那跳跃的光亮吸引,仰着小脸,眼巴巴地望着母亲。对过年的期待,在心底汇聚成汹涌的洪流,迫不及待地朝着除夕奔腾而去。

  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为了这顿腊八饭,母亲费尽心思。她定要凑齐八样食材,花生、黄豆、胡萝卜……连平日里少见的粉条,也被她搜罗来。在那张略显破旧的饭桌上,母亲如数家珍般数着食材,声音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

  腊八节后,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每一天都在对新年的憧憬中飞逝。可心底又藏着一丝惶恐,害怕除夕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害怕这短暂的欢愉过后,又要熬过漫长的等待。

  除夕渐近,喜悦如潮水,漫过整个山村。家家户户忙着大扫除,扫帚挥舞,扫去一年的尘埃;疏通排水沟,让秽气随水流走。而后,便是蒸包子的温馨时刻。一家人围坐,炉膛里的火苗跳跃,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那时,白面是过年的“奢侈品”,不像平日里吃的黑面馍馍。包子馅花样繁多,大米、豆腐、白菜、豆沙,白糖红糖点缀其中,猪油渣更是难得的美味。大馒头出锅前,母亲会用红色颜料在顶端轻点,刹那间,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最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是母亲用面捏成的斑鸠,芝麻或黑豆做的眼睛,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

  除夕清晨,曙光初照,一家人便奔赴自留地。“胡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我们一边欢唱,一边拔起带着泥土芬芳的菠菜、胡萝卜,掐下鲜嫩的豌豆尖。洗净后,家中瞬间忙碌起来,切菜声、烧火声交织。父亲系上围裙,化身大厨,在灶台前煎炒烹炸。两三个小时后,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桌。

  此时,山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迫不及待地将鞭炮挂在树上,火柴一划,噼里啪啦的声响,炸出了新年的吉祥,也炸出了心底的欢乐。一家人围坐,共享舌尖上的盛宴。凉拌菠菜粉条、金黄炸汤圆、酥肉萝卜汤……一道道农家菜,将年味儿渲染得淋漓尽致。

  山村虽小,好在不远处有几家工厂。我们常和大人同行,或是约上三五伙伴,步行去那儿洗淋浴。后来有了自行车,后座驮着小伙伴,一路欢声笑语。热水冲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洗尽铅华,只留下满心的轻松。

  回到村子,孩子们便在河边、山岗肆意玩耍。大人们叮嘱几句安全,便任由我们撒欢。我们一边闲聊打趣,一边点燃鞭炮,让快乐在爆炸声中飘散,在空气中回荡。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打起扑克、下起象棋,或是长辈们聚在一起打长牌。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空气中弥漫着甜蜜与温馨。母亲会悄悄将新衣放在枕边,那是她亲手缝制的温暖,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孩子的爱与期许。她叮嘱我们,正月初一要全身崭新,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希望,重新出发。

  时光流转,我们渐渐长大,过年的兴奋劲儿似乎也被岁月冲淡。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如今的春节,与儿时相比,已大不相同。许多人感慨,再也找不回儿时对过年的热切期盼。

  即便如此,我始终坚信,春节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印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们无论身处何方,到了春节,回家的念头便会在心底扎根。哪怕无法返乡,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也会在心底倔强生长。从这个角度看,游子对春节的渴望,与儿时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样炽热呢?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