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源(绵阳)
张德明的文学评论集《立体多元的经验世界——消费时代的文学书写》,立足于消费时代的地方视角,对文学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美进行理论探索,既展现出独特新颖的问题意识,又蕴含深刻的思想。
以地方视野为起点进行文学观察,剖析地方作家的审美经验与文学创作,揭示地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是这部评论集最为突出的特点。所谓地方视野,就是文学理论家从特定地方或区域出发,对当地文学创作活动展开的理论审视。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故乡,像鲁迅与浙江绍兴、沈从文与湘西凤凰、陈忠实与关中平原、莫言之于山东高密,故乡不仅是作家生命的起点,更是他们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和审美经验的源头,是文学创作的根基。作家从这里起步,最终走向国家乃至世界文坛。所以,文学理论家的文学观察往往从地方视野切入,进而拓展至整个文学领域,这正是这部评论集的独特价值所在。
如何看待地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既是观念问题,也是评价方法问题,《价值融注与诗歌尊严》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再认识。该文论以绵阳当代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从背景与事实构成、诗歌的审美流向两个维度展开。在背景与事实构成方面,作者认为,绵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文昌文化、李白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国防军工文化,这些既是地方文化与文明的彰显,也是滋养审美情怀和诗歌艺术的沃土;同时,绵阳素有诗歌之乡的美誉,李白的浪漫主义,欧阳修、文同、李调元的现实主义,不仅展现出不同的创作方法和美学观念,还深刻影响了绵阳当代诗人的创作思想与诗意表达。在诗歌的审美流向上,作者指出,诗性追求与内涵融注、自我审视与批判精神、日常生活与个人空间,是绵阳当代诗歌审美流向的三个标志。第一个标志体现出,在当代诗歌重建的关键时期,绵阳诗人坚守现实主义方向,同时以开放姿态吸纳多元现代美学元素,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诗性;第二个标志揭示出,面对社会转型,绵阳诗人通过敏锐的诗歌创作,表达自我意识觉醒,揭露人类精神危机;第三个标志表明,在日常生活向内心转变、个人化写作被赋予新意义的当下,绵阳诗人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个人呼喊和私性表达,而是以沉静姿态和拒绝平庸的态度,向当代诗坛发出新的声音。
如果说《价值融注与诗歌尊严》是对绵阳诗人群体创作现象的文学观察,那么《真实人生的文学表述》和《游戏时代的良知写作》则主要针对绵阳作家个体创作展开理论分析。前者以马培松的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探寻诗人对真实人生的诗意表达。在作者看来,马培松极具个性与审美风格。从九十年代起,他的诗歌创作就表现不俗,力求贴近生活又不简单描摹,追求意象隽永、意蕴深刻,却不故作晦涩,展现出诗歌应有的质朴与纯正。进入新世纪,他的创作有了重大突破,作品气势宏大、视野开阔,以奇幻的心灵幻象、独特的情爱心理、多变的都市景象、通达的现实关照,构建出当代社会五彩斑斓的文化景观,展现出诗人对人类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后者以冯小娟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散文创作中的良知品格。文中特别指出,冯小娟自信地扞卫散文的神性价值观,以独特方式表达精神哲学,融合多种文学形态创作美文;她用纯净且充满奇思妙想的文本世界,表达对人性常识和生存终极的关怀。作者的这些分析与评述,充满理论与思想的真知灼见。
从地方视野逐步上升到国家和民族高度,全面深入地观察当代文学创作,是文学理论家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部文论集还收录了作者对当代文学名家的评论文章,如在《流落民间的高贵与忧伤》《小说的当下性与叙事智慧》《飘曳苦魂的精神疑难》《高贵没落时代的古典写作》中,对迟子建、范小青、红柯、付秀莹小说创作的分析阐释;在《常态的性灵书写与非常态的诗歌意义》《精神邀约与诗性美学》《物化时代的经验意义》《温暖无边的古雅诗学》中,对娜夜、龚学敏、韩春燕、王学芯诗歌创作的评述探究。这些评论文章不仅拓宽了作者的文学观察视野,还体现出理性的独立见解与思想智慧。可见,这是一部富有思想、见解与理论深度的文学评论着作。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写道:“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教学之余最重要的事情是鉴赏当代文学作品、撰写评论……可以说,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并进行跨世纪的文学考察,成为我思考当代文学整体关系的出发点。”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明确表达了如何认知和把握当代文学整体的问题意识。在笔者看来,作者所说的整体性当代文学,既涵盖传统的四大文体创作,也包括当代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更有对当代人生活、人生、情感、思想、内心与灵魂的形象描绘,这三者相互融合、深度互动,构成当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文学评论家或理论家,必须从这种文学观念、思想意识和哲学观念出发,全面深入考察分析当代文学的内部与外部构成,才有可能得出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正确结论。
(作者系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教授)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