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蹭饭”视频走红后,一直热度不减。从今年6月到现在,各地“抄作业”者众多。这种盲目跟风,往往只借到了亲近群众的“形”,却丢掉了深入群众的“魂”;“蹭”到了短暂流量,却可能将民心推远。
流量时代,有流量才可能汇聚人气,有人气才可能带动百业兴、群众富。从田间地头“魔性尬舞”到戏仿古装剧“硬凹造型”,基层干部主动触网、“亲自下场”,寻求“出圈”获取流量,促进地方发展,其初衷值得肯定。但凡事过犹不及。若将“流量”简单等同于“政绩”,把庸俗当有趣,把“出丑”当“出奇”,不惜以“出格”换“出圈”,则已步入误区,异化为新的形式主义。
前两年,各地文旅局长纷纷以“网红”身份为地方代言,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实践表明,有效的文旅推广,远不止干部的个人出镜或制造话题,它并非一蹴而就的“速效药”,而更像是水到渠成的“加分项”。相比之下,产品体系的多元、服务设施的健全、消费环境的优化,这些基础性工作更为关键。换句话说,就算迎来“泼天流量”,能不能接住接好,看的不是某位干部的“镜头表现力”,而是广大游客的“体验满意度”。
一些基层干部深陷“流量至上”陷阱,根源何在?一是考核“指挥棒”偏离,一些上级部门重“痕”不重“绩”,看“图”不看“实”,简单以点击率、点赞数为“硬杠杠”,迫使干部在“网红”路上疲于奔命。二是工作本领“断层”,面对新技术浪潮,部分干部传统方法失灵,创新本领匮乏,只能在低水平模仿中迷失方向。三是心态“急功近利”,一些干部误将网络流量当晋升捷径,总想投机取巧,妄图“一夜爆红”。
流量如潮水,来得快,退得更快。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热搜上的昙花一现,而是群众心中的长久丰碑。一个地方要想真正“红”起来,依靠的绝非千篇一律的“网红套路”,而是独具特色的文旅底蕴、贴心周到的公共服务、扎实完善的产业配套。这些或许不总能瞬间“吸睛”,却能润物无声地“聚民心”“促发展”。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岜团村的“水上斗牛节”与浙江金华汤溪镇的文旅情景剧《汤溪传》,提供了范例。前者通过构建“村企合作”模式,让古老民俗焕发新生,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后者由村民用乡音演绎万年稻作文明,让文化遗产从书本走入生活。二者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本土文化基因的真诚守护和创新转化。
流量本身是中性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为何所用、如何所用。为此,基层干部亟需真正回归“服务者”本色,推动“流量”向“留量”的实质性转化。这意味着,干部工作重心必须从“屏幕前”转向“田地间”,时间和精力必须从追求曝光度投向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水平、解决民生痛点。唯其如此,才能将“线上流量”切实转化为“线下增量”。
更为关键的是,评价机制必须果断纠偏。应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突出民生实绩的多元考核体系,核心是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本地就业、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满意度等硬指标的权重。评估一些宣传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传播数据,更要关联考察其在招商引资、产品销量、游客增长等方面的实际贡献。不仅要看线上有多“火”,更要检验线下是否“活”、百姓腰包是否“鼓”、群众笑容是否“甜”。
从“骑着马下乡”察民情、解民忧,到“拿着手机直播”宣政策、展风采,工具与场景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当每一个创意视频的背后,是更美的乡村环境、更优的公共服务、更旺的富民产业时,“花式宣传”才不再是孤立的表演,而是乡村振兴中动人的音符。(新声)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