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绵州表兄生日
魏了翁(南宋)
被东风吹送,都看尽、蜀三川。向涪水西来,东山右去,剑阁南旋。家家露餐风宿,数旬间、浑不见炊烟。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
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自梓遂而东,岷峨向里,汉益从前。人人里歌涂咏,愿君侯、长与作蕃宣。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
于熟悉绵阳历史脉络者而言,“魏了翁”三字绝非陌生符号。这位南宋理学名家,自幼便显过人禀赋,具有过目成诵之能;十五岁时挥毫著《韩愈论》。宋庆元五年(1199年),魏了翁登进士第,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仕则忧民,退则治学”的人生篇章。
此后数载,魏了翁的宦海生涯多有迁转:嘉定四年(1211年),出知汉州(今四川广汉);嘉定六年(1213年)八月,调任眉州(今四川眉山)知州。就在眉州任上,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巴西(今四川绵阳)的书信——寄信人乃“普慈冯君德从”,时任绵州通判厅属官。信中提及,冯德从已在绵州通判厅内主持修建“二贤祠”,专祀北宋时期曾任职绵州的两位贤吏:鲜于侁与冯如晦。
鲜于侁曾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至和元年(1054年)间,以绵州通判之职暂代知州事;而冯如晦后亦任绵州通判,二人在绵州任内皆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巧的是,冯德从正是冯如晦的后辈,他在信中恳切相托,希望魏了翁能为“二贤祠”撰写记文,以彰先贤之德。有感于二人的治绩与冯德从的诚意,魏了翁挥笔写下《绵州通判厅二贤祠堂记》——这篇记文,成为他与绵州这座城市深度联结的开端。
嘉定八年(1215年)十月,魏了翁任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权转运判官;次年(1216年)十月,正式除授潼川运判;嘉定十三年(1220年)十二月,又迁知潼川府(今四川三台)。职位虽屡有变动,他与绵州的交集却未中断。嘉定十四年(1221年),绵州知州程德降主持修筑的新州城竣工,程德降特意遣使邀请魏了翁为新城作记。魏了翁欣然应允,写下《绵州新城记》,这篇记文不仅详述了绵州筑城的始末与规制,更留存了南宋时期绵州城市建设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研究绵阳城市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嘉定十五年(1222年)三月,魏了翁应召还朝,此后数年间,他的仕途历经起伏,曾因直言进谏被贬,后又复起。直到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他才再次踏入绵州地界,这一次,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几首饱含深情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木兰花慢·绵州表兄生日》一词。
这首词的意涵,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细品:上阕以“东风吹送”起笔,勾勒出魏了翁游历蜀地三川的行踪,继而聚焦绵州周边的地理风貌——涪水西流、东山横亘、剑阁南峙,画面辽阔而苍茫。紧接着,“家家露餐风宿,数旬间、浑不见炊烟”一句,笔锋骤转,道出了蜀地历经吴曦叛乱(1207年,吴曦据蜀叛宋,虽旋即平定,但蜀地民生已遭重创)与蒙古军初犯后的凋敝景象,荒草丛生的“王孙草畔”与巍峨的“帝子城”(绵州古城别称)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忧思。
下阕则画风一转,“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两句,生动描绘出绵州百姓在高定子治理下,生活渐趋安定、夜不闭户、弦歌不辍的祥和场景。“自梓遂而东,岷峨向里,汉益从前”,将视野从绵州拓展至梓州(今四川三台)、遂州、汉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及岷峨山脉周边,言及这些地区的百姓皆“里歌涂咏”,纷纷称颂高定子的治绩,进而表达“愿君侯、长与作蕃宣”的美好期许。词的末句“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则褪去了对友人的称颂,回归自我心境:魏了翁期盼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自己能早日脱离仕途,与表兄一同归隐,共度晚年。这一句,恰与他一生秉持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处世哲学相契合,尽显其历经沧桑后的淡泊心境。
在绵州短暂停留数日,与兄弟友人畅叙之后,魏了翁便踏上了回乡之路。不久,朝廷又任命他为宝章阁待制、潼川安抚使、知泸州(今四川泸州),他再次“上章辞免”,却未获朝廷准许,直至绍定六年(1233年),才不得不赴泸州上任。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初,魏了翁奉召回京,自此开启了他仕途生涯的最后一段旅程。
人物档案
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浦江县(今四川成都蒲江)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与真德秀并称“南渡二贤”。为官期间,他体恤民情、革除弊政;治学方面,他推崇朱熹理学,又能独辟蹊径,形成“鹤山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等,其诗文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是研究南宋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记者 张登军)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