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登军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绵阳是蜀道南向的汇合点与集散地,是古蜀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绵阳境内的古蜀道涉及金牛道、阴平道,主要集中在梓潼县、涪城区、游仙区和平武县。长期以来,绵阳高度重视古蜀道保护。
古蜀道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从秦并巴蜀到西汉时期,巴蜀始终是国家的大后方,对国家统一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古蜀道打破古巴蜀的封闭格局,是秦汉至明清时期移民入蜀的重要通道,推动民族迁徙与融合;同时,它也是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文脉,沿线分布着大量文化遗存。
金牛古道梓潼段全长40公里,是金牛古道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蜀道翠云廊与金牛古蜀道相互依存,翠云廊梓潼段是整个蜀道翠云廊古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树龄超100年的古柏11834株。古蜀道在游仙境内大致分为三段,全长约26.15公里;涪城区内的古蜀道主要遗存为石桥铺—皂角铺—新铺一线。
阴平道北起甘肃文县鸪衣坝,翻越摩天岭进入青川境内后,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新道口,止于江油关(今平武县江油关镇),是古时沟通川西平原与西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江油关原关楼早已损毁,南梁时期,在此割据称雄的李龙迁在原关楼基础上筑城,如今仍能看到一段城墙遗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河北省对口支援平武县,在江油关镇重建江油关关楼,使其成为当地展现三国文化的新景点。
近年来,绵阳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蜀道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通过专项文物调查、编制保护规划与方案,加强蜀道文物保护管理;推进蜀道沿线景区A级创建、基础设施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推动蜀道沿线文物活化利用;积极开展蜀道文化研究,成立梓潼翠云廊历史文化研究院,编撰地情普及读物、史志书籍等,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开展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特色民居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将蜀道沿线地名纳入保护范围,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风土人情,讲好蜀道地名故事,提升景点线路的辨识度与区域文化特色;建立“一树一档”保护平台,对翠云廊古柏单独登记建档,构建古柏资源数据库。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