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绵阳科技城新区博雅学校举办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新时代的好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七年级师生共同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从汶川地震的苦难与救援中,体悟“幸福”“梦想”与“责任”的真正含义。
此次活动,该校有幸邀请到“抗震救灾精神团”成员景富国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他以亲身的经历、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历史娓娓道来,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救援之中。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为少年们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梦想启航:从“有梦可追”到“与国同行”
活动以“有梦可追”为主题开篇,引导同学们思考梦想的意义。没有梦想的人生,如同失去航向的船;而真正的幸福,不只是衣食无忧,更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抗震救灾宣讲团景老师的深情讲述,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一句“国家的前途,藏在今天的少年身上”,引发在场学生的深思与共鸣。
灾难记忆:中国速度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通过纪录片《家园破碎》与真实数据的回顾,同学们深入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烈与震撼。8.0级地震、11度烈度、相当于1500万吨TNT的能量释放……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14.6万名官兵、百万志愿者日夜奋战的身影。令同学们动容的,是“15勇士”在无地面引导的情况下,从5000米高空毅然跳伞,为灾区打开生命通道;是空降兵高举“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旗帜挺进震中的画面;是那个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送别部队的小男孩——程强,如今已成为黄继光班的班长。
少年之光:在废墟中站起的英雄身影
地震中涌现的少年英雄,用坚韧与感恩诠释了生命的力量。被埋22小时后仍摆出“胜利”手势的“夹缝男孩”郑海洋,如今创业承包果园,重新“站”了起来;获救时敬礼的郎铮,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从灾难阴影中走出的“闪光少女”胡月,更是登上了冬残奥会的舞台。他们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灾难可以摧毁房屋,却无法摧毁希望;伤痛可以留下疤痕,也能铸就坚强。
精神传承: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活动中,景老师深入解读“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这一精神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灾难的奇迹。它提醒着同学们:多难兴邦,共克时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现实镜鉴:在对比中读懂努力的意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努力”的价值,活动通过真实生活场景的对比,引发深思:凌晨四点的菜市场,摊贩们已开始一天的劳作;烈日下的建筑工地,工人们挥汗如雨却从未停歇;偏远山区的小学,孩子们一边干农活一边坚持求学。支撑他们的,是让家人生活更好的执念;而支撑学生前行的,应是让国家更强大的梦想。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千百倍的努力与坚持。正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言,唯有勤奋学习,才能铺就通往理想的道路。那些读过的书、写过的题、熬过的夜、流过的泪,终将成为通往未来的基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少年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少年回响:珍惜当下,立志前行
在分享环节,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有能力帮助更多人”“我们要像英雄那样,有责任、有担当”。活动结束时,大家用掌声致敬历史,也默默许下努力学习、成就梦想的承诺。
十七年时光流转,汶川地震的记忆已沉淀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博雅学校的课堂上,这段历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引导新时代少年从灾难中汲取力量,从苦难中学会成长,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感动到行动的精神升华。这不仅是一场教育活动,更是一堂关于生命、责任与梦想的成长课,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包希悉 黄友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