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恕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民间大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美好传统。记得老家平武一直有中秋敬月的习俗,这种习俗闪耀着古老淳朴的民风与文化况味——中秋敬月既是庄严的仪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人们诚心实意地敬奉月亮,不仅能安抚心灵,更能激励人们追求善良的人生态度。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刚上树头,家家就开始备好月饼和时令瓜果,敬月亮的仪式就要开始了。大人们在堂屋门口的宽敞处摆一张方桌当供案,再依次放上月饼、苹果、柿子、桂圆、枣子、石榴、葡萄,以及核桃、花生等供品,酒水也必不可少。桌子正北方摆着一对大红蜡烛,还得设一炷斗香——斗香用许多小把香扎成,上小下大,四周糊着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的纱绢,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
供品摆放也有规矩:一个直径盈尺的大月饼是必备的;其他供品各有象征意义,比如柿子代表家中人丁兴旺、世代有子,开口的石榴寓意笑口常开、和和美美,撒一把桂圆则是“贵在团圆”之意……大人们边摆边讲,我们懵懵懂懂地听得格外有趣。
红烛高燃,香烟缭绕。三炷香燃尽后,鞭炮声响,敬月仪式正式开始。全家人按秩序排列:长在前、幼在后,男在左、女在右,依次跪下向月亮三叩首。大人们口中念念有词,我们虽听不懂内容,但看他们虔诚的模样,便知许的愿定与后代儿孙有关。敬拜时有着严格的讲究:不能随便说话,怕冒犯神灵;不许先吃供品,大人们说月神至上,不能吃“剩食”。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辰,仪式完毕。大家起身倒退三步,对着月亮三鞠躬。随后大人们忙着用手指蘸水为我们涂眼,说这样能让眼目清凉。
待月亮菩萨“享用”过,敬供的祭品就可以吃了。孩子们急着想吃大月饼,却还得等——长辈会按全家人数(在家的、在外的都算在内)将大月饼切开,每人一角;小月饼则不用分切,柿子、苹果、桂圆等其他吃食可任人随意享用。
接下来,长辈们对着空中皎洁的月亮,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指着月亮中的阴影说:“你们看,月中的吴刚正在砍桂花树呢!”我们仔细一看,那暗影还真像有人在使劲砍树;长辈又指着告诉我们哪是桂树、哪是嫦娥、哪是神兔,我们听得入神,只觉得月中景象似像非像。还有长辈语重心长地说:“吴刚砍了一年,才砍下一片叶子,这叶子从天上掉到人间就变成金叶子,会落在做善事最多的人家门口,这家人便会富起来……”听着听着,我仿佛也入了境,好像真看到那片金叶子飘飘悠悠地从天上落下,正巧落在我家门前。
大人们还教我们唱童谣:“月亮光光,芝麻香香,羞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幺姑娘不要哭,买个娃娃打鼓鼓……”这首儿歌,我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