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绵阳巨星永磁“无重稀土N56H磁钢”钕铁硼产品诞生,刷新行业内无重稀土工艺新性能记录,理论上可以在120℃环境下稳定工作。
2024年4月1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吸纳65家包含技术研究、软件及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硬件及制造四大类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抱团闯“新”。
2024年4月28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全力打造重要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4年7月29日,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在绵召开,绵阳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3个,签约总金额达100.43亿元。
2024年8月,“绵阳造”机器人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并登上八达岭长城,人形机器人夸父-MY当起讲解员,与游客谈古论今。
……
过去一年来,绵阳“智造”频频“出圈”,吸睛又吸金,收获一大波“热搜”的同时,还捧回层层叠叠的签约订单、项目。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被列为四川省一号创新工程。成都、绵阳被列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承载地。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如何答题?跨出“国门”的“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就是其鲜活、生动的回答。
2024年4月22日至26日,“绵阳造”人形机器人T1Pro亮相2024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因其拥有71个自由度、单个灵巧手自由度达到15个,吸引了多家海外公司的目光。
“当前,我们集中精力完善T1的小脑、大脑训练等,经过大半年的自主研发、推进,T1已实现正常行走,灵活性又实现了质的飞跃。”据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天链介绍,目前,T1Pro已在国内销出9台,来自法国、印度、加拿大的国外订单也在紧锣密鼓洽谈中,预计2024年销售产值可达3000万元。
“我们是目前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军工、医疗、商业、家庭、特种行业等领域拓宽应用,预计2025年迎来批量出货。”胡天链表示,下一步将针对教育、工厂用工等行业细分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从“实验室”到“应用端”的产品,让科技为生活服务,推动整个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不止于此。
穿梭于绵阳科技城新区,无人驾驶公交车、无人清扫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车等“新兴业态”持续“奔忙”……
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是绵阳高瞻远瞩的发展思路:以真实场景需求为牵引,打造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示范案例,力争形成规模化应用。
“绵阳具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机器人等产业基础较好,为人工智能的终端实现提供了支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绵阳多家机器人企业正与讯飞星火大模型、华为大模型等合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产业想象空间。
一年来,绵阳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畅通供需两端、汇集创新要素,聚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智慧交通、关键零部件、数据智能、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场景落地,已形成涵盖大模型垂直应用、仿生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应用等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着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四川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当前,绵阳已结合产业发展所需,构建起一张“产业地图”。正加快与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等对接,力争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完善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体系,持续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也明确,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已来!如何起笔落墨、布棋落子?绵阳题定纲成、一路向前。
刚刚召开的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对此,市经信局局长王敏表示,2025年,将聚焦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构建协同推进建圈强链机制,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全链条贯通式支持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图景提供坚实产业支撑。(记者 谢艳 宋德平)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