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明 董昕祎(绵阳)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元胜的诗集《渡过自己的海底》(太白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系其第十三本诗集。此集精选作者近年未发表的128首作品,依“海”之意象,分“了望塔”与“避风港”两部分:前者宏观且富哲思,后者微观而显日常。李元胜曾言,好诗应赋予读者愉悦及突如其来的自由感,期望其能成为部分人的心灵避风港与了望高塔。这部诗集汇聚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诸多独到感悟,擅于从日常事物与情境中挖掘生活及人性的复杂意蕴,具备开阔的精神维度。
在我看来,《渡过自己的海底》具有三个显着特色:
其一,哲理与诗情相融共生的现代诗歌理念。李元胜擅长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性,不断磨砺自身敏锐的感知力,以优美的文字遐想和豁达乐观的心境审视日常事物,运用文字、色彩、音符记录所思所感,将小物件刻画得细腻深刻,实现回望历史与感受当下、现代气息与中国风的有机融合,于瑰丽景致与奇妙构想中勾勒稀缺意韵,品味轻盈哲思,文字与情感把控有度,留白之处甚多,为诗歌营造出可供反复品味与体悟的潜在空间。在“避风港”一辑中,诸如《又见野百合》《日常课》《只存在一天的博物馆》《少数花园咖啡馆》《被遗忘的水井》《在贾家庄玻璃厂》《山城巷》《夜读》等作品,独特的题材视角与新颖的艺术探索令人印象深刻。“……白昼给我们沉重的脚步∕夜晚怀抱苦涩的根入眠……我想赠你∕从未看见过的树冠∕我想赠你∕午夜的阅读,阅读中的羽化∕回报你从容的负重∕被不断啃食∕仍保持着美丽的容颜……”(《夜读》),作品既深入生活的细微感受,又触及生命、历史、存在等哲学命题的深刻思辨。正如诗歌标题所示,诗人常避开喧嚣,沉稳探寻自身与文字的今生缘分。细腻笔触与丰富想象,蕴含着诗人对情感、记忆、时间的深沉思索,于生命历程的回溯与瞻望中,表达对生命有限性的无限遐思,彰显面对真实灵魂的笃定自信。李元胜是一位果敢、敏锐、勤勉且低调的诗人,立身于诗歌创作前沿,远离浮躁与虚饰的激情,凭借优质内容阐释当代诗歌深层价值,拓展自身创作视野。在其诗歌中,读者能领略到充满活力与延展力的创作景象。“了望塔”中的诸多作品于时代变迁中展现出开放、积极呼应的文学胸怀,像《疑问》《良渚遗址》《过向家坪》《在巩义》《写在大渡口,工业博物馆》等,对现代生活进行了深度的内外审视,提供了扎实的哲理思考根基,彰显出不懈探寻、勇于质疑的思想特质。
其二,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人文智慧交相辉映的创作精神。李元胜在直面内心之际,书写个体与时代碰撞所产生的情绪元素,将灵魂书写奉为文学圭臬,以宽厚仁爱的灵魂塑造祥和质朴的古典美,蕴含丰富文化意旨。诗人营造出当下难得的温暖人情,古雅、纯粹、温暖,这种源于纯正生活的萃取,在当下鱼龙混杂的诗歌浪潮中尤为珍贵。诗人客观呈现现代生活,竭力弘扬良善,尽显创作诚意。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征程,赋予李元胜诗歌深沉的文化关怀,在其迷人而沉郁的韵律中,映射出凝重且绵延的人文智慧,凸显诗人崇高的灵魂光辉与质朴的诗美力量。如“避风港”中的《无人借阅的图书管理员》《对茶》《在当周草原》《过甘南》以及“了望塔”中的《避开那些阴郁的人》《匡山笔记》《在官山林场》《皮洛遗址》《洱海之忆》《关于人类学》等作品,均以清晰的社会洞察与心灵触动深刻诠释了对人性坚韧和生命价值的质朴认知,传递出其充沛的人文情怀与对生命世界的挚爱。“……从你脸上,我看到模糊的箭羽∕你的祖辈带着它,忍痛跃进了树林∕梅花鹿般优美的后人,这个下午∕我们在彼此脸上阅读万年之书∕此刻,你四周的河水波光闪烁∕是机会吗?我想为你拔出那有些遥远的箭矢”(《关于人类学……》),作品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涵养着高尚的时代精神与现代诗歌气质。
其三,将时代赋予诗人使命的担当与自身审美理念的宏观思考相互映照。这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从认知迈向自觉的独特价值抉择。诗人秉持使命感,对诗歌事业忠诚不渝,对多彩生活充满好奇与探索热情,调动生命记忆,构建广阔而鲜活的意义空间,以回馈时代的馈赠。《渡过自己的海底》具有从细微处着眼、胸怀大局的美学架构,诗人聚焦自身与时代的理想间距,书写人们于喧嚣世界中的共同憧憬,营造出浓烈的情感氛围,凭借稳定品质与适宜节奏,展现出一位严肃诗人对现代世界的尊重。这种对生活持续关注的创作激情,赋予李元胜诗歌出色的深度张力。正如萨特所言:“作家所处的具体环境,便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他写的每一句话都会引发反响,即便沉默亦是如此。”想必李元胜对此感悟颇深。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