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在世界行走 为北川停留
——评刘大先的纪实文学作品《去北川》
发稿时间: 2024-07-21 10:30    来源: 绵阳日报


  □ 孔明玉(绵阳)

  由着名文学评论家刘大先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去北川》,近期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以一个精神行者的审美视域,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北川停留的一年时间里的亲历亲见和所思所感,以兼具纪实散文和报告文学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北川的社会与现实、历史与未来、山川与风物、美食与文化的真实存在,极其有力展现出整个北川民众在重建家园、跨越关山、道路探寻上勇敢坚定而又稳健前行的真实故事,深蕴了一个学者型作家别样的精神行走方式和思想路径及对这个存在世界富有的独立思考及独特发现。

  作者何以选择“在世界行走,为北川停留”的生活方式,是基于对生活与人生的必然选择,还是出自对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作者在北川停留期间,亲眼目睹到了一种什么样态的社会现实存在,深切感知到了北川人民有着怎样的坚韧意志、思想内涵和精神风华?又将传递出何种内质的文学品格或审美灵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直接关系到作者对北川的整体性认知、理解和审美把握,以及所要付诸的审美表述。很显然,作者富有这种鲜明的问题意识,因而他才会在本书的《序章》里如此写道:“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受到来自北川脉搏的跳动,体会到时代精神在北川民众那里的勃发,也审慎地认识到短暂的时间与停留不足以完整地理解它。我谨愿意在无数个回想的日子里,记下北川的地理特点、道路交通、历史记忆、禹羌文化、情感结构、人物形象、物产风俗、美食与非遗、创意产业……我不想假装成一个超然的模样,对它进行全知视角的‘客观’描述;也不像一般的报告文学一样,通过资料采访,去构建一个流光溢彩的地理空间;我只是从自身的观察入手,以一种泛人类学思维和社会分析的方式,记录一下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在这段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话语中,作者明确地告知我们:他要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意义与审美意义相融合的北川。

  如何才能书写出一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内心感受,以及他对一座小城、对一个族群的真知灼见,这不仅仅关系到这个作家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法,更涉及其富于的文学意识和审美表达方式。在作者看来,真实就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包括事实真实、理论真实和想象真实,欲意准确地表达这种真实,进而抵达较高的真实程度,作为作家就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由此出发,深入勘探作者在这部文学作品对于真实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传递,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将思想真实与艺术真实进行了完美融合的纪实文学力作。

  这部作品由十三个章节的思想内容组成,其开篇之作便是《重建家园》。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北川人民在汶川大地震以来的十余年里,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至爱关怀下,一直致力于对家园的修复与重建,以及为之付出的勤奋努力和默默奉献。作者非常明白,大凡一提及家园重建这个话题,2008年5月发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给整个北川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是一段无法绕过去的沉重历史,但对之应当进行如何表述,才能展现出应有的创新意义和价值。作者对之的处置,显得相当真实而简练,即运用统计数据、地震遗址、视听影像这三种彼此交迭又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加以重现,其中的数据统计无疑是一种充满新颖意味的表达方式。作者深刻指出,这些统计数据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个理性而无情的数字,但对于整个北川及其民众而言,却是实实在在落在头上的痛彻心扉。作者又深知,本文内容的重点是讲述北川人民对家园的重建,因而随着叙事和描写的逐步深入,在北川城乡间产生的新气象和新面貌,便依次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是县城的新变化。为了极力表现县城的这种新变化,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当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县城的选址、国务院对新县城的命名,以及历经十余年的大力建设,一座新县城得以拔地而起,昂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次是对乡村新变的有力书写,重点以石椅村为描写对象,认为这座曾经同样遭到地震重创的山村,之所以能够一举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旅结合,且深蕴了羌族文化的全国文明村,是因为既有党和全国人民的关切和支持,又有着广大村民的团结一心和努力拼搏,是多方力量共建的硕果。

  《超越曲山关》主要是对流传于北川民间的一句话,以及隐于其背后不同的地理观、发展观、思想观的分析和探究。自2008年以来,县城由原来的曲山镇迁往现在的永昌镇,北川的民间话语里便一直盛行“关内”与“关外”的说法,这个“关”是特指曲山关,并以此将北川分成两个差异明显的地理空间或文化区域。所谓关外,是指人口相对集中、发展条件较好的新县城和永安镇、擂鼓镇等几个地势稍显平坦的区域;关内则是指原县城曲山镇及其以西以北的广大山区。县城的这种空间位移,使北川的核心地理格局和人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老县城曾是北川的地理中心,同市区隔着连绵不断的高山与河流,交通基础较差,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新县城坐落于北川东南边缘,走出高山大河的阻隔,在平畴之上举目远眺,便是阔大朗然的成都平原。在作者看来,这是对曲山关的成功跨越,打破了地理区隔,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了北川幽深的襟怀,对于世世代代拘囿于险峰深谷中的北川人来说,不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革故鼎新,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关山夺路》侧重于描绘北川的交通基础条件,突出表现了北川人民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现状而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北川虽然河流纵横,但大多处于起伏的峡谷中,无法构成水运的基本条件;陆路则依山势而建,且多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中穿行。这样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北川的整体发展,历经十余年的艰苦重建,彻底改变了北川落后的交通现状,而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基础条件,真可谓是一个旧貌换新颜的典范。

  这部作品其余几章的内容,则分别叙述了北川的历史流变与体制沿革、地理特点与自然物产、禹羌文化与非遗传承、珍馐美食与创意产业等,以一种全知视角描绘了这座偏居川西北的小城真实而深刻的社会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这一方水土的人民心地质朴、善良勤勉、勇毅向前的思想蕴含和精神气质。从艺术角度看,它以极具纪实色彩的有力笔触,既写出了一个具有真实意义及其较高真实程度的北川,又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当然,上述这些都不是这部作品主要的方面。笔者认为,它最突出或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展现出作者明确而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是对北川历史烟云的尽力追述,还是对其社会现实的悉心描绘,抑或是对其存在细节的深切观照,皆无不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思考与发现、理解与认知、判断和把握。就此而言,这理当是一部富于深层问题意识的纪实文学力作。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