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公交车上的满足
发稿时间: 2024-03-17 10:25    来源: 绵阳日报


  □ 宋恕(绵阳)

  我登上公交车,刷卡时,电脑自动报出了“老人卡”的声音。转身看车厢内,座位都坐满了。往后移动几步,一位花季女孩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我连忙向她点头道谢,就座。说老实话,我是心存惭愧的。我宁愿她不让座,或者,过一会儿再让。她让得愈快,愈证明我的“老”之彰明。如果她看过我几眼,犹豫,不动,我至少有几秒钟沉浸于“不见得很老”的侥幸。

  我坐的是染成桔黄色的“老人专座”,这也是那位女孩子赶紧让出的理由之一。我旁边和对面,坐的都是老人。辛弃疾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用这句词来比喻老人之间的互望,则可以提炼出观花赏景的诗意。

  老人互看,则和对镜近似。对面一位老人,年龄和我相仿,可能一个月前染的稀疏头发,棕黑色已褪尽,活像风中萧瑟的花白芦苇,更要承认,比起拥有一头直竖白发的左邻来,他的精气神差远了。

  右侧的两位“芳邻”一脸寿斑,但神情活跃,身着紫红色的练功服,看来是“太极”爱好者无疑……我环顾左右,好点的座位上都是老年人,脸上都呈现出幸福、闲适或惭愧的笑容,而站立者多是中青年的时尚男女,大多在低头摆弄手机或悄声地打电话,偶尔抬头看一眼坐着的老年人,目光里流露出或尊敬、或宽容、或温馨的笑意……

  我退休十多年,每次乘公交车,心安理得地坐在桔黄色的“老人专座”上,幸福之感油然而生。我想,同时代的老年人大多有这种幸福感。

  随着“和谐社会”的风尚日兴,我们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弘扬。这让我想起了“行人靠右”这个最简单的交通规则,这个规则的最初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也是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才形成正式的规定。对此,剑桥大学第344任校长艾莉森·理查德先生曾感慨道:“礼貌规则的确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一旦确立并且每个人都自觉遵守,不仅能够熄灭纷争,也能让所有人都感染上文明气息。”

  公交车缓缓行进,刚才让座给我的女孩子,又一次站起,让座给刚上车的老太太。我远远地向女孩致敬。唉,如果能够像她,让而不必被让,多好!如今,只能安分地坐着,妄想一个老得难以收拾的人上来,我起立让座,好满足一下虚荣心。

  我既然在老年人的队伍里混迹已久,怎么“老得不遭人嫌弃”,让“幸福感”长久一点就成了当务之急。务必加强反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气。“老”意味着“过的桥多于人家走的路”,那么,过桥者犯错在走路者之先,所以,务必体谅犯错的年轻人,做到宽容。把“老”的感觉置之脑后。老自由他老,照样过日子。

  下车,天气真好!蓝天如洗,阳光明媚。忽然想起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得真好,我的心也变年轻了!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