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传承的教师情结
发稿时间: 2024-11-03 09:48    来源: 绵阳日报


  □ 杨平(盐亭)

  常言“家有五斗粮,不做小孩王”,但我家大不一样。我家祖孙三代有八位教师,若算上妻子娘家,竟达十五位之多。

  我的父亲生于1928年,是一位小学教师。他早年在盐亭县龙凤乡马国良先生的私塾求学,后考入文同中学,毕业后踏上从教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录用教师,他的职业有了保障。

  父亲热爱教育事业,先后在龙凤、高灯和三河等乡工作,从村小到乡小,从小学到初中,执教近四十年。期间辗转多地,饱尝艰辛,却也深感教书育人之乐。他特别能说,在家中、家族里讲话条理清晰,在学校更是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在那个教学条件简陋的年代,冷坛破庙、石桌土凳,一本书、一张黑板、几支粉笔便是全部。父亲讲课认真,知识传授详细,虽有师生互动,但以讲授居多。他当班主任时严格管理,关心学生无微不至,常与学生谈话至忘就餐,还掏钱让学生买小吃,学生称他为“话篓子”。他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所带班级十分优秀。

  我们小时候与父亲相处时间少,他在外乡教书,我们在老家上学。他教学生涯的精彩,我们多是后来听闻。如他曾三次冒酷热劝辍学学生返校。1980年,父亲退休,后又被留用几年。此时,妹妹参加工作,成为家里第三位教师。而我是家里第二位教师。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我考上师范学校,1979年毕业从教。我不像父亲能说,但很能干。起初我并不愿当老师,因父亲守着冷坛破庙,清贫如水,家里年年超支。但进师范学校后,我慢慢喜欢上这个职业。

  师范毕业后,我在乡初中任教。我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努力治理,让班级风气变好。我从早到晚与学生打成一片,如知心大哥哥般守护他们。学生有矛盾及时调解,有情绪找原因清除,有困难尽力帮助,生病时给予关爱。好老师应德艺双馨。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水平,准确传授知识,讲究教学艺术。作文教学是关键,我自己先写做示范,打破学生写作瓶颈。

  多年教书,我深深爱上这一职业。虽后来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但常沉浸在与学生的美好回忆中。看到那几十本荣誉证书,深感教师职业至高无上。我、妻子、妹妹、姐夫、女儿女婿、侄儿侄女都是师范大学毕业,正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教师是我家的荣耀,虽人生淡泊,但立德树人,功德无量。前辈已前行,后辈当仁不让,愿教育世家的教师越来越多,教师情结根深蒂固。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