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怀旧与成长的诗意交织
——读赵晓梦散文集《缓冲地带》
发稿时间: 2024-11-03 09:41    来源: 绵阳日报


  □ 张家鸿(成都)

  赵晓梦在《一棵还乡的接骨木》中曾言:“我可以坦白的是,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是一个容易睹物思人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天马行空般幻想的人,也爱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和想象的东西诗意地表达出来。”虽此为与诗歌相关的发言,但用来解读其散文集《缓冲地带》却极为合宜。这部散文集无疑是赵晓梦的怀旧之书。

  《路上拾遗》记录了2006年的一场远行。从成都启程,一路历经平武、王朗,走过白马藏寨、九寨沟、若尔盖、红原,再经金川、丹巴、泸定,最终返回成都。这般环绕一圈的书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赵晓梦对沿途美景的细腻勾勒。清晨,山谷中婉转的啼鸣,既唤醒了他,也唤醒了整个山谷。远处的草地仿佛披上了黄金甲,沼泽地周围是一个个金黄色的草包,成群的牦牛悠然地从水畔走过。谁能说,这些美的点滴、点滴的美,没有参与他的生命合奏呢?如果说《路上拾遗》让人读来充满无限向往,那么《特招生往事》则令人内心沸腾。奖励他五毛钱的符正策老师、为他免去一千五百元费用并送来录取通知书的合川二中校长、因他数学严重偏科而对他无比严厉的数学老师、打来免试录取通知并让他选择学校的省招办工作人员,以及主张招他的西南师大中文系教授,他们都在赵晓梦的文学之路上洒下了温暖的阳光。此外,还有温情满满的《与女书》,虽仅收录五封书信,却跨越了十六年的光阴。从襁褓中的婴儿到亭亭玉立的少女,十六年里,赵晓梦倾注了太多的爱。给予女儿贴心的问候,让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变得无比美妙;为女儿加油鼓劲,使生命因互相鞭策而充满力量;引领女儿前行方向,“三心”与“二意”既寻常又深刻。

  “每一个平常生命的生长与消逝,都值得诗人去关注去体会去抒写。”生命是写作之源,诗歌写作与散文写作皆是人们对万物的感知与回应。与生命处境有关的诸多事件,自然也是写作内容的应有之义。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被拒之于散文创作的门外呢?散文作品若不关乎生命,必然会显得轻飘;文字若与生命的处境毫无关联,注定缺少值得品鉴的内涵。

  在前往怒江大峡谷的旅途中,车子出故障无法驾驶,坐在拖车上看到的月亮令人终身难忘。峡谷两岸群山之上,明晃晃的月光始终在天窗与他对视,无论道路如何拐弯,它都不离不弃。“似乎把人的心事全部看穿,毫无秘密可言,那些沮丧、那些纠结、那些不安,全都被月光收走”。在月光下,人是没有遮掩的,是通透、敞亮的。赵晓梦所接收的月光,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之光呢?在出行的路上,他不止一次遇到朝圣者。在红原境内遇到曲格时,他们已从若尔盖出来两个多月,沿着公路磕头三百多公里。他们计划花两三年时间走完全程,经金川后转道炉霍、德格、昌都,进入西藏,最后抵达拉萨。一行三人,两人磕头,一人后勤,如此轮换。在八月份依然炎热的天气里,赵晓梦给他们送上几瓶水,以及真挚的祝福,愿他们一路平安。

  赵晓梦认为:“这些生活的细节,在我内心澎湃生长,我没有理由不把它们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这种美好,感受到万物生长的力量,延伸着我们回望的视线。”写作是一种吐露,而写作之前眼睛与心灵的接纳,则是一种吸收,最终助力作家生命的成长。因此,《缓冲地带》既是他的怀旧之书,也是他的行走之书与成长之书。

  对赵晓梦而言,散文写作近似于记录,是直面生活的记录。说难也难,忙碌与琐碎总是不由分说地占据着生活,挥之不去;说容易也容易,因为一颗心总是敏感着,饱含温度,从未冷却。并非不讲究章法,只是与他的诗歌创作相比,散文更加随性、自然。正因为如此,他可以书写更多,可以包容更多。这些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下,因不同的缘由被赵晓梦诉诸笔端,它们是生活这部大书的多面,看似凌乱、纷繁,却被一颗真挚、赤诚的心串联着,至少以时间为顺序呈现着。字里行间,有他的懵懂岁月,有他的成长经历,有他的闯荡直至成熟之道,还有他长居成都之后回望故土时的难以言说。总之,对赵晓梦来说,散文就是他生命的刻度。

  文字里呈现的是他生命的来路,也注定指向他生命的归处。那里有诗歌,自从缪斯女神被唤醒,余生便有诗歌相伴左右、不离不弃;那里有对女儿的爱,不管她长到几岁、走到人生哪个阶段、最终安顿于哪个角落,爱都不会褪色;那里有高原、山川、河流的壮美,让他带着家人一次次探寻、回返;那里有与西南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师大报》有关的青春时光。它们虽在时间上已成为过去,但在情感上、在生命中却从未过去。正如作者在《剪贴本上的逝水年华》末尾所写:“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全都一股脑冲出来,我只有合上剪贴本,让那些逝水年华在纸上汹涌,在梦里汹涌。”既然如此,已被文字定格的生命片段,无论是年少乡村往事、近几年的出行旅痕,还是文学道路上的行走足迹以及女儿孩提时光的诸多点滴,又怎么会真的消逝呢?它们以文字与梦的形式,深深参与了他的现实。

  “对现实事物的细微感知,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成就了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诗歌高峰。”借赵晓梦的话来讲,散文写作同样源于对现实事物的细微与敏锐感知,它们是琐碎、慌乱、不可预料的生活之光。遇见、观察、采撷、书写、凝聚,这是众多散文家一直在做的事,赵晓梦亦不例外。散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是以一颗敏感、热切之心直面、挖掘、书写生活本真的文体。生活之真是源头,内心之诚是河水,散文如同一条河流,与“真诚”二字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

  那么,何为缓冲地带?缓冲地带在哪里?在赵晓梦的生命中,文学就是他的缓冲地带,他经由这里回忆往事,从这里汲取能量,在这里实现成长,又从其中收获快乐与幸福。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