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云端之上,羌文化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发稿时间:2024-01-18 08:2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很震撼,尤其是随处可见的羌族文化,让我印象深刻。”15日,专程从成都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羌寨游玩的刘明听说记者要采访,便迫不及待地展示起他用手机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从挂一抹羌红到喝上一碗美酒,从观看羌族祭拜到与村民一同跳起沙朗,从住进洁净的羌寨小楼到品尝天然绿色食品……绽放在刘明脸上的笑容,是对这个村子最好的点赞。

  游客在石椅村体验羌族民俗

  “石椅”

  石椅村举行羌年祭祀仪式

  

“羌年”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母广元

  

羌笛县级非遗传承人邵川

 

 “石椅的传说”县级非遗传承人杨蓉兰

  “很震撼,尤其是随处可见的羌族文化,让我印象深刻。”15日,专程从成都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羌寨游玩的刘明听说记者要采访,便迫不及待地展示起他用手机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从挂一抹羌红到喝上一碗美酒,从观看羌族祭拜到与村民一同跳起沙朗,从住进洁净的羌寨小楼到品尝天然绿色食品……绽放在刘明脸上的笑容,是对这个村子最好的点赞。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石椅村充分挖掘羌族文化资源,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走上了文化兴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位于北川老县城东侧的石椅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被称为“云朵上的山寨”。石椅村又名石椅羌寨,村名源自村内一座天然形成的双人石椅。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石椅村认准了文化兴村的重建之路。去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北川石椅村基层干部群众,点赞北川“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你们是很好的样子”,并寄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殷切希望。

  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景区。

  每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身穿民族服饰的羌家儿女便奏响悠扬的音乐,唱起动听的歌谣,手捧羌红站在寨子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每当这时,演奏羌笛的邵川总是格外引人注意。

  “羌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小小羌笛吹出动人乐曲,需要不少技巧,最难的就是换气。”县级羌笛非遗传承人邵川告诉记者,小时候,只觉得羌笛声音非常好听,现在却再也放不下了。如今,家在本地、从小就拜师学习羌笛的邵川,靠娴熟的技艺,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成为石椅羌寨民俗活动表演的常客,一曲羌笛吹得悠扬婉转。

  看到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自己的村子旅游,83岁的母广元很是感慨。游人来到石椅羌寨,母广元是最忙碌的,他穿一身羌族服饰,左耳戴着一个银色耳环,滔滔不绝地讲述羌族的历史、羌年的来源。每当讲起羌族典故时,母广元会情不自禁地按照一定韵律手舞足蹈,银色耳环也摇摆不停,仿佛跟着节奏的节拍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为游客跳民族舞蹈,这样可以让民族文化被更多人喜欢。”

  “曾经比较分散的羌文化,如今在羌寨集中展现,有利于保护、传承与发展。”母广元告诉记者,景区围绕羌文化保护与传承,从静态展示和活态展演方面进行了规划。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羌族建筑,也可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展演的羌笛、沙朗、推杆等二十余种文化体验项目,深入感受羌族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魅力。

  羌族文化,需要传播,更需要继承。2018年,母广元一连收下了十多名徒弟,村民杨蓉兰就是其中一位。

  “以前经常听人提起石椅,但不知道石椅为何物?”近几年,杨蓉兰通过长辈口述,搜集整理出关于石椅的神奇故事,成为“石椅的传说”县级非遗传承人,而在一个个故事和讲述中,石椅已成为羌寨人信仰和文化的代表。

  石椅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军表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椅村羌文化浓郁,为了让前来的游客感受到羌文化氛围,石椅羌寨常态化推出了迎寨仪式、舞龙巡寨、羌族祭山会、羌山恋歌会、羌族沙朗、非遗展演、坝坝宴等文化体验活动。2023年,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村里举办了“四季村晚”、采茶节、枇杷节等特色文旅活动,不仅传承弘扬了羌文化,也带动当地能歌善舞的村民通过参与景区各类展演活动就业增收。

  近年来,拥有106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201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建设了羌绣、草编、北川老腊肉、北川苔子茶等非遗工坊,连续举办了“大禹杯”文创设计大赛、“云裳北川”中国羌族文化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草编、羌绣、水磨漆等20多个非遗相关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羌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缩影,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绵延2200余年的建城史,赋予绵阳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多彩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持续绽放魅力。截至目前,绵阳有市级非遗项目210个,省级代表性项目57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7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

  近年来,绵阳积极探索以非遗特色村寨为引领、非遗工坊为骨干、非遗传习基地为辅助的阵地建设模式,引进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展非遗保护传承,通过活动、演出等方式对非遗技艺、作品进行常态展示,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密切特色非遗与民俗节庆活动的黏性,推动非遗与民俗、观光、研学等文旅项目深度融合,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石椅村民宿老板陈艳: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陈艳在绣羌绣

  1月10日,午间,阳光正暖。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在错落有致的羌族风格庭院中,听到村民最多的话就是:“如今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幸福生活一天胜过一天。”

  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为石椅村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机会,村民们纷纷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等,陈艳就是代表之一。

  在通往石椅村村委会的途中,一栋充满特色的白色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陈艳家去年新装修投入使用的“尔玛人家”民宿。

  “总书记与我们村视频连线,我也在现场!”说起总书记去年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石椅村干部群众的情景,陈艳依旧激动不已。正在整理客房的她告诉记者,她家民宿有14间客房,有可一次性容纳100人的饭厅,小楼后面还有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地方,随着游客增加,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尤其是节假日,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最开始,农家乐住宿条件很普通,没有特色,难以留住游客。”陈艳回忆说,为了提升住宿条件,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她专门到浙江等地去学习经验。

  2022年6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陈艳投资约3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建成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民宿,不仅如此,还开设了果园,游客可以采摘时令水果。

  从“条件一般”的农家乐到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民宿,陈艳生意的变化也见证了如今石椅村的变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陈艳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响彻在耳畔,字字关怀溢满心田。

  对于今后的发展,陈艳想得更加长远,“未来,我准备把家里的老房子提升改造为民宿,专门用一层卖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把乡村旅游做得红红火火,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记者 胥江 邓勇 刘晏男 谢斌 唐韬 尹秦 王勇 文/图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