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走过马家巷
发稿时间: 2023-08-20 09:22    来源: 绵阳日报

  □ 谢首勇(绵阳)

  早上,我站在了马家巷的后门。入口处“马家巷”三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旁边是暗褐色的雕塑,也隐隐透着一些赭红,泛着些许亮色,仿佛少了几许沧桑。小巷小巧玲珑,这是最近一次进行修缮后我第一次来到这里。

  我凝神静气望向远处,巷子犹如山中的一线天,只是没有坡坡坎坎;有点像我前两天去过的重庆磁器口小巷——准确的说,这儿更窄一些。

  又想起了成都的宽窄巷子,还有年代久远的六尺巷。

  此时巷内流走着几个人影,稀稀疏疏的,虽是七月的天气,但不知为什么感到有一丝清凉……地面是灰褐色的,与周庄青石板的色泽有点相近。我也相信在马家巷深厚人文气息的土壤里,也一定埋藏着古老的青石板,还有年代久远的欢笑与忧伤。

  马家巷荟萃了绵阳的小吃,对马家巷最深的印象是它的酸辣粉。是手工现做的,师傅紧握着拳头一下下击打着,从漏瓢里流出的液体落到锅里就变成了灰褐色的根根粉条。有一次路过的时候,那香味儿直钻入我的心肺。

  有一次专门走了一公里,就是为了那一碗酸辣粉。醪糟小汤圆、绿豆汤、枸杞银耳汤,都沉淀在我的记忆里,长沙豆腐也还好;对臭豆腐不感兴趣,一看到铁板鱿鱼我就绕着走,那些年轻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一斜眼角,右边的墙壁上“绵州舌尖美食”倏地便跑进了眼帘。于是又记起刚刚看到的后门入口处浮雕上面镌刻的绵阳美食——梓潼镶碗、江油肥肠、北川腊肉……一个人端坐在那里,左手端着碗,右手高高抬起,与肩几乎一样高,双筷夹起一大筷子粉条——酸辣粉或许是米粉吧,正准备往嘴里送,满面含笑,表情很是愉悦和享受……

  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闲散地挪动着自己的脚步。巷子墙面有涪城年谱,看着上面的年代及名称更替,我仿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用最短的时间一步步走完了当今涪城2000多年的历史。涪城最开始时秦汉政府设广汉郡,那时这里叫涪县,我就这样走进了马家巷历史的深深处……

  恍恍惚惚之间,1000多年前的宋朝,离马家巷直线距离仅一两百米的地方,婴儿的一声啼哭似乎打破了马家巷的宁静,一代文宗欧阳修便降临在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这些句子至今还游荡在马家巷的上空,也永远飘荡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字典里。

  蜀中红学第一人孙桐生先生朝我迎面走来了,他就住在离马家巷不远的孙家巷。他创建了绵州近代的第一所学堂,其位置就在离这儿不远的南街小学。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一阵歌声又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眼前的马家巷。他们穿着五四时期学生模样的服装,看来是去表演什么节目吧?他们边走边哼唱着走过我的身旁,随着他们的哼唱,我又走进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的历史。

  瞬间眼前一片灯火通明,锣鼓声,唢呐声不绝于天,冯玉祥正在马家巷为宋哲元将军主持婚礼呢!宋哲元将军带领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大刀雪花般的在眼前飞舞,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纷纷倒地。从此卢沟晓月,不仅是天上明亮的月亮,这月色也凝聚了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符号。

  当我一转身的时候,发觉自己已经走过了马家巷。在马家巷的前门,一块赤色的木匾挂在上方,“马家巷”三个字稳稳地站立着,也占据了我的心灵。

  据传马家巷的历史源于明代,一个马姓将军奉命驻守绵州,一代代人丁兴旺,随后就修了马家大院。渐渐商贾云集其附近,便形成了马家巷。大约在民国初期,马氏族人不知何故,陆续离开了这个地方,但民间叫熟悉了,因此以其姓氏命名的巷名却保留了下来。

  就这样,我走过了这段短短的马家巷,也走过了一段悠长的马家巷。再次向巷子里望去,不知什么时候,巷子里人影绰绰,人们慢慢地移动着脚步,也让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幸福着将要到来的正午时光。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