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源(绵阳)
周闻道先生散文创作的评论文集《介入的力量》,近期正式出版。《读心》《读世》《读文》主要是对作者初期的散文创作进行评价,《在场》《读人》《读企》则是对周闻道创作中后期对在场主义散文艺术探索的分析。有几位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名家的鼎力相助,足以说明作者的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很值得读者在闲暇时一读。
周闻道是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委员。文集里主要收录了向宝云、傅恒、唐小林、曾绍义、张叹凤、干天全、伍立杨等多位评论家和作家的文章。
《点击心灵》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通过对城市生活与凡常人生的真实描绘、对自然世界的静谧与纯美的由衷赞叹、对海内外各地山水景观与人文风情的注目凝望,对自己的内心与情感、思想与灵魂深层洞察,无一不表现出作者对大地物象的深情厚谊和审美注视。正因如此,傅恒才会在序言一文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周闻道泉涌般的诗化语言铺天盖地,这种豪情随处可见。单看他写黎明就弄满了‘一条街’。他认定黎明外在的美就是静——‘静静的楼房,静静的庭院,静静的花草叶瓣上静静的露珠’,把静的黎明写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静得有点令人发憷。”
作者的这种诗意表述,与其对生活的感受、对生命的体验、对社会的认知具有深层关联,也与其对散文艺术、散文美学的理解和把握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文创作便正是如此,需要作者最大限度地从个体化的审美视角出发,有意识地切入生活、现实或时代,形成与他者迥然有异的思维角度,对生活做出富有个体意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领悟,再用特定的诗化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由此可见,作家对作者在这部散文集里所传递的艺术美的发现,是从其诗化语言的运用开始的。这是对这部散文集的最为有力的首肯和褒扬。
周闻道的第二部散文集《对岸》,既有对《春色三分》的直观体验和细腻描绘,对《浅水区,深水区》的深层领悟和真实写照,也有对《沉寂的戏台》的文化关注和艺术描写,对《过客》的认真梳理和审美传递,尤其是在《天堂里不需要智慧》一辑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无限景仰。在作者看来,叔本华就是一个巨大的哲学摆钟,这个摆钟撼动了理性主义的思想根基,撩开了非理性主义的美丽帷幕。
叔本华的思想认为,理性主义在生活上,有如一个迂夫子,尽管有着满腹的思想格言,但总是显得那么索然无味;在艺术上,它的概念本没有什么生产性,只能生出没有生命的僵硬的死婴;在伦理上,它则不能处处按所谓抽象的规范行事。对于著名哲学家伏尔泰和柏格森,作者认为,前者是一个只信奉思想和真理,不相信邪恶、皇权、政治的怪人;后者则提出了心理时间这一哲学概念,给现代派的作家们以某种神示,也给作者带来别有洞天的深切感受。
正因为作者的这一番叙事和论辩,评论家向宝云才会在其《内在生活的探寻者与构筑者》一文里,对周闻道散文创作的思想意蕴予以了深刻的揭示,同时也指出了作者创作的内在局限。在评论家看来,作者在创作中体现出的“感受+哲理”模式,无疑是其散文艺术的优长,但也由此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局限——作者只是用自己的感悟来证明、实证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所表现出的鲜活度、冲击力、创造性稍显不足,缺失了足够的清澈与透辟。
就作者在中后期的散文创作而言,则有陈剑晖、李炳银、杨献平、李银昭等评论家和作家的批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对作者在场主义写作的散文集《七城书》《山海为关》《只为卿云》展开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作者的报告文文学作品《国企变法录》《重装突围》进行的理论研究。从总体上看,这些文章表现出的理论观点,显得既肯綮又富于些许新意。
散文研究专家陈剑晖则指出:“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动、率性,且特别注重个人体验的文体,最可贵的是创作主体思维方式的独特和对于存在及诗性之思的不懈探求;或者说,是散文家精神世界的日趋成熟与辨证,以及心灵的丰满和强大。而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有必然离不开散文家对时代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人性、存在与诗性等多个维度的深刻理解和真切把握。周闻道的散文正是这样。”显而易见,评论家的这番论述,是在有意识地抬升周闻道在在场主义散文创作领域的特殊地位。
评论家指出,现代散文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周作人、丰子恺等人为代表,另一类则是以鲁迅、史铁生为代表。认为周闻道的散文更接近于鲁迅、史铁生这一路。在这种认知的基点上,评论家对周闻道的《七城书》中所传递的思想意蕴展开了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七城书》这部散文集,细致地描绘了七座城——迷城、空城、蛊城、玻璃城、危城、欲城、皇城,真实而深切地表达了关于城市的想象性解读。在评论家看来,《迷城》是一座对人的存在感进行不断消解的城市,《空城》是一座被格式化、机械化和空心化的古怪城市,《危城》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当下社会的寓言故事,《玻璃城》是影射现代人毫无保留地被别人透视,《蛊城》则是对另一种社会存在现实的隐喻。由此可见,这部散文集的确是一部关于人的存在之思的写作,力表出作者对散文文体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评论家是对作者在散文创作中充满着的文本之美、意蕴之美的发现和掘出。
作为一种批评方式或方法,散文创作评论不仅要关注作家写了什么,更需重视作家为何要这样写。如此看来,评论文集《介入的力量》,不仅有力地展现出在场主义散文创作的特殊价值和艺术魅力,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散文创作方式的思想意义和审美蕴含,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在场主义的旗帜上写着的是人性与良知的发现”。基于这种发现,这部文集才能够彰显出人性和良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