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邹开歧:天下父母皆教师
发稿时间: 2023-10-15 09:39    来源: 绵阳日报

  有一对夫妻,养育了5个儿女,有两位硕士生导师,一位副教授,一位工程师,一位中学高级教师。

  5个儿女,也相继成家,生儿育女。老大之女,南京大学学士毕业;老二之子,获得西南财大和重庆大学硕士学位;三女儿之子,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老四之子,英国罗宾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幺女儿之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夫妻俩算起,堪称“龙飞凤舞”三代人!还真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俩正是陈介操和刘玉珊。

  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6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1958年秋天,我考入三台师范学校。陈介操就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他的夫人刘玉珊是这所学校的教员,还担任过我的班主任老师。

  到校不久,我就听人说了:1949年,四川长宁才子陈介操与成都才女刘玉珊喜结良缘。双双在成都当中学教员。1954年,调三台师范学校任教。已是5个孩子的父母,夫妻俩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养儿育女。

  有天下午,正值课外活动,我送作业本去刘老师宿舍。看到了这样一幕:

  刚满三岁的陈晓评,因踩翻凳子摔了一跤,欲哭出声。刘老师却鼓励道,“评儿勇敢,一定会自己爬起来!”同时张开双臂,迎着孩子,然后再把孩子举得高高的,让孩子忘记了被摔的不快。

  我是班上干部,曾多次因事去过刘老师的宿舍,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到刘老师家里,即或是盛夏酷暑,一家人都是穿戴得整整齐齐。虽然房舍略显窄小,家里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

  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陈家大儿晓律和二儿晓理,在屋外的阶沿下种了一窝脚板苕,因精心浇灌,到收获季节,居然长得不错。收获时,陈介操告诉孩子:“脚板苕虽然是你们种的,但地是公家的,应该送到学校去。”孩子们将脚板苕送到教师食堂,自然受到老师们的一番夸奖。

  有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1959年春的课余时间,我去学校图书室借书,碰巧陈校长也在那里。他拍着我的肩,很认真地对管图书的老师说:“将这个学生的借书证放我们教职员工的一起,新书到了,让他优先借阅。”

  陈校长走了之后,图书管理员笑着说:“你娃好福气!”我心里也暗暗高兴,喜欢写作的事儿,居然让这位校长给知道了,还给了这么大的帮助。

  陈介操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佘,研究史学。1957年秋,他被南京大学录取为副博士研究生,研究英国历史。然而,当时有人认定,陈介操埋头做学问走的是“白专道路”。说他本来是中国人,却要去研究英国人的历史,不同意他去南京大学就读。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宁静,安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陈介操在外无论有多大委屈,回到家里,仍如往常一样,谈笑风生。

  那时候学生搞“大串联”,陈家的孩子们因受父亲的牵连不能参与,刘玉珊告诫大家,要经受得起挫折。教孩子们在家里做饭,做家务,还教他们搞“不出门的大串联”。让孩子们从成都“出发”到北京,对沿途的主要城市进行“考察”。实则是刘玉珊把当时能找到相关城市的地理、历史及人文景观的故事交给孩子们。有的查资料,有的作笔记,小弟妹们就听哥哥讲从书本上找来的有趣故事。这期间,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比走南闯北大串联的学生掌握得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当时中学毕业生的必经之路。陈介操告诫孩子们:“上山下乡不是你们人生道路的终点,而是你们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转折,不要虚度了这段时光。这好比银行里的零存整取,将来会有用场的。”

  1976年,陈介操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每年春节,刘玉珊就把5个儿女带到父亲的坟前“过年”,让每个孩子向父亲汇报,过去的一年做了些什么?哪些做对了,哪些没做对,新的一年怎么办?

  1977年恢复高考,大儿陈晓律考入川师,毕业后再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实现了父亲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

  二儿陈晓理,发誓要学医。他1978年在绵阳卫校毕业后,又考入四川医学院攻读肝胆胰临床医学,毕业再读研,先后去日本、美国留学,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陈晓评在参加工作后,因开发农村能源业绩突出,成为绵阳市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工程师,并受农业部派遣去国外考察。

  三女儿晓春,品学兼优,已晋升为副教授。幺女晓青,因当时在家照顾母亲未读大学,自己边工作边学习,已拿下外语和中文两个本科文凭,成为一所中学的高级教师。

  我曾目睹耳闻,他们的孩子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又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和效仿父母亲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形成自己的性格。

  陈介操和刘玉珊用行为告诉我们:世代相传的好家风,才是最好的风水;作为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父母,在孩子们面前,要像教师一样,不忘为人师表。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