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欧阳修为苏舜钦出版遗作写墓志铭
发稿时间: 2021-08-22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被誉为“北宋李白”的绵州才子苏舜钦(字子美)因“进奏院狱”被“开除公职,永不叙用”,自己的政治前途戛然而止,他的一班好友包括欧阳修在内也受到牵连,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也受到打击。在这之后,苏舜钦去了哪里?与欧阳修等推动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的一班文友还有没有交往?是谁呼吁给他平反?朝廷有没有启用他?他的文集是谁出版的?后事是谁帮办的?请看下文——

  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

  欧阳修像

 

 苏舜钦《草书诗帖》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被誉为“北宋李白”的绵州才子苏舜钦(字子美)因“进奏院狱”被“开除公职,永不叙用”,自己的政治前途戛然而止,他的一班好友包括欧阳修在内也受到牵连,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也受到打击。在这之后,苏舜钦去了哪里?与欧阳修等推动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的一班文友还有没有交往?是谁呼吁给他平反?朝廷有没有启用他?他的文集是谁出版的?后事是谁帮办的?请看下文——

  □陈和平(绵阳)

  苏舜钦举家迁往苏州,写出千古名篇

  北宋庆历五年(1045)夏,苏舜钦举家迁到苏州。有一天路过学宫,看东面高树绿草郁郁葱葱,有码头、湖水。沿小径又见有六十寻方圆荒地,小桥临水。获知这是吴越国王钱氏家族的亲戚孙承佑的废园。他用四万贯钱买下此地,修个亭子取名“沧浪亭”。

  他常常乘着小船到沧浪亭游玩,心情洒脱,忘记过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与鱼同游,与鸟同乐,心灵得到净化。他乘兴写下千古名篇《沧浪亭记》。开篇说:“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偏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说自己因罪遭贬,乘船南游,起初窝在小屋,时在盛夏,气都不能出,想到高旷清净之地舒展胸怀,却办不到。贬居沧浪亭后认识到: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的失意而忧闷致死,都因没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己的方法。“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自己被贬,却获得如此胜境,内心和形体得到安抚,已经超凡脱俗了。

  被贬为滁州太守的欧阳修也没有闲着,同样修起了醉翁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加上滕子京修建的岳阳楼和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如今这两亭一楼均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而欧阳修、苏舜钦和范仲淹三个北宋文人写的《醉翁亭记》《沧浪亭记》《岳阳楼记》,均成为千秋万代的散文范本。

  这期间,北宋古文运动的骨干因各种原因分散各地,但他们仍然互相关心,诗文往来,联系不断。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舜钦的诗书酬答最为频繁。欧阳修寄《石篆诗并序》中表达了思念之情:“思子赏爱其文,而不及者,梅圣俞(梅尧臣),苏子美也,因为诗一首,并封题墨本以寄二君,乞诗,刻于石。”收到苏舜钦的《和永叔琅琊山庶子泉阳冰石篆诗》后,欧阳修又回赠了《读蟠桃诗寄子美》。第二年(1047)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在知苏州任上去世,欧阳修和苏舜钦异常悲痛,分别写出志哀诗词和祭文。

  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向新任宰相文彦博上书,再次希望朝廷洗涤苏舜钦一案的冤情,重新启用苏舜钦。苏舜钦也在欧阳修鼓励下,主动《上集贤文相书》,说自己“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初通一二,亦能设施,”愿意继续报效国家。在欧阳修等呼吁下,文彦博奏请仁宗,以朝廷之名为苏舜钦平反,重新任用他为湖州长史(正四品)。他接到圣旨还没上任,这年12月便病故于苏州,年仅41岁。但他在《上执政启》表达了平反后的喜悦之情:“近者,被中宸之书,明上佐之命,起于放废,仍获便安,是为异恩,曷胜感惕。”

  欧阳修含悲写祭文,出版《苏学士文集》

  获知苏舜钦去世,欧阳修等一干文友异常悲痛。欧阳修写出《祭苏子美文》。苏轼、王安石、梅尧臣、蔡襄等也都有诗文祭奠。欧阳修在祭文中痛心疾首地写道:“哀哀子美,命止斯邪?小人之幸,君子之嗟。子之心胸,蟠屈龙蛇;风云变化,雨雹交加;忽然挥斧,霹雳轰车。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仆如麻。须臾霁止,而回顾百里,山川草木,开发萌芽。子于文章,雄豪放肆,有如此者,吁可怪邪”“譬如磨鉴,不灭愈光。一世之短,万世之长;其间得失,不待较量。哀哀子美,来举予觞。尚飨。”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苏舜钦感情极深,评价极高,认为苏舜钦的死,小人得意,君子痛心。他遭遇霹雳之灾,别人心惊胆落,他却如山川草木,生命力顽强。欧阳修赞扬他“金石虽坚,尚可破坏,子于穷达,始终仁义”。安慰亡魂不怕毁伤,不待较量,文章如宝镜,会照耀后世。

  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被再次诏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刚刚安顿下来,他就受苏舜钦的老丈人、前朝宰相、此时的太子太师、祁国公杜衍的重托,开始收集整理曾经同朝为官、同案被贬、同推古文、同创书风的绵州好友苏舜钦的文集。悲痛和思念是他最大的动力。经过整整三年艰苦努力,在仁宗皇祐四年(1052),《苏学士文集》10卷由欧阳修编撰出版了。

  欧阳修亲自为文集写序:“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置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材者惜也。”这篇序,高度评价他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叹息他不为世所爱惜,仅因酒食之过就削职为民,实在令人痛惜。最后部分叙述了苏舜钦的才华、品质和曲折的人生遭遇,批评守旧势力,表达坚持改革的决心。全文充满悲伤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亡者苏舜钦的无限思念和爱惜,读来令人伤感落泪。

  正是拜欧阳修编撰《苏学士文集》,才给后人留下了苏舜钦宝贵的文化遗产。据孙望、常武国主编的《宋代文学史》记载:“现存苏舜钦的散文有书信14篇,上书状9篇,启表12篇,记序杂文16篇,还有墓志哀辞及行状等19篇。”共计70篇。

  欧阳修为好友苏舜钦撰写墓志铭

  仁宗嘉祐元年(1056),在苏舜钦去世8年之际,其妻葬苏舜钦入新坟,位于润州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欧阳修亲自为挚友苏舜钦题写《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开头就回顾了自己为苏君出版文集的事情:“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而这次写墓志铭,是因“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子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可以看出,墓志铭是欧阳修在苏君重新归葬时,应杜衍和苏舜钦儿子苏泌来书请求而写的。

  这篇千余字的墓志铭叙述了苏舜钦的基本生平和从政经历,肯定“其上世居蜀,后徙开封”,对苏舜钦的奇伟状貌和建功立业高度评价,指出庆历新政时“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赞扬苏舜钦贬居苏州后,意志不减日益读书,发其愤闷于歌诗,往往惊绝,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舍离去。自君去世后,皇上也感悟了,许多当年被贬被逐的大臣都诏回重用,显列于朝廷,“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可怜只有你欲伸于地下,不能让后世知你冤枉,这才是我最悲哀的啊。正是有了欧阳修的这篇墓志铭,才给后来的我们探讨苏舜钦传奇的一生提供了钥匙。

  仁宗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再次被诬告,贬知同州。当他收拾行李准备外放的前夜,仁宗突然后悔,诏他进宫说:“别去了,留下修书吧。”与宋祁完成《新唐书》后,欧阳修意犹未尽,又自修了《新五代史》。仁宗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相继出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直到神宗熙宁三年(1070)主动奏请外知蔡州,次年以太子少师辞职,移居安徽颖州(阜阳)。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病逝。

  可以看出,欧阳修与苏舜钦这两位绵州故人,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远隔千里,甚至是生离死别,他们真正是患难之交,是可以托付生死的肝胆相照的兄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绵州双子星座”。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