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顾玥瑜:在传承中创新 她让拼布技艺走进高校
发稿时间: 2021-08-04 09:48    来源: 绵阳晚报
  摘要:这是2021年7月底的一个下午,绵阳拼布传承人顾玥瑜在位于绵阳126文化创意园区内的工作室,进行每天既定的拼布制作。

  热辣辣的阳光有点刺眼,屋里空调的凉风,抵挡不住透过玻璃袭来的热气。顾玥瑜脑门上的汗珠密密实实,但她不为所动,娴熟而安静地穿针引线。

  这是2021年7月底的一个下午,绵阳拼布传承人顾玥瑜在位于绵阳126文化创意园区内的工作室,进行每天既定的拼布制作。

  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绵阳拼布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顾玥瑜以创新的思路,将拼布技艺重新带进公众的视野,还让“绵阳拼布”成为绵阳部分高校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全新路径。

顾玥瑜正在进行拼布制作

  偶然的触碰

  顾玥瑜对拼布的兴趣,是在偶然间被激发的。

  顾玥瑜是绵阳城区人,祖上是清末从外地来绵定居的,属于家境还算殷实的大家族。在那个年代,顾家的女人们严守传统,都擅长女红。在顾玥瑜的记忆中,小时候经常看到奶奶制作女红拼布,“手艺在周围是数一数二的”。

  顾玥瑜并没有刻意去学习女红,但那些记忆片段被掩藏在心里。2006年她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从事VI设计。几年后在一单设计业务中,根据客户的要求,她偶然发现拼布在环境视觉中的特殊效果,觉得很有意思,再初步了解后发现,看起来简单的拼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

  小时候关于拼布的记忆,就在那时候涌了出来,并由此对拼布产生了兴趣,但那时仅仅是“单纯的玩”。

  2014年,在孩子出生后,为了让闲暇的时间更有意义,顾玥瑜开始了解国内外关于拼布的资料,还多次到河南培训学习。此间,她四处收集绵阳本地拼布的资料,拜绵阳折花拼布传承人石建群为师,学习绵阳折花拼布技艺,整理、归纳工艺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017年3月、2018年4月,顾玥瑜牵头组织两次拼布艺术作品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8年,绵阳拼布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7月,顾玥瑜成为中国流行色协会拼布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化的根基

  拼布技艺历史久远,是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出现并发展的,用顾玥瑜的话来说,“拼布是有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的”。

  人类社会的“拼布”奠基,始于原始社会的树皮、兽皮缝制。随着纺织技术的出现,“拼布”有了雏形,而染织技术的出现则推动真正意义的“拼布”的形成。在新疆博物馆,有一块距今2000多年的钱形纹拼布。这块拼布的图纹,以“天圆地方”的形式,表达人们平安、如意的愿望。这样的图形,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最常见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做“百衲衣”的习俗,这才有了民间“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说法。这里的“百衲衣”,其实就是说的民间拼布。在很多人的儿时,还有玩“沙包”的娱乐,这也是用拼布技艺缝制的。

  相比之下,绵阳本地民间拼布的用料随意,也不讲究色彩的搭配。拼接之后的缝制,针法繁多,最常用的是平针、倒针,主要用于简单的缝制,这样的针法早在汉代就已经普及了。还有就是缭针,缝制出来的拼布作品甚至看不到针脚,这自然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科技的进步,让纯手工的“拼布”走进“夹缝”。不过,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顾玥瑜从事的拼布技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她制作的拼布工艺品,先后在各级展赛中获奖,并多次在国际非遗节中亮相。

顾玥瑜的拼布作品

  创新的探索

  在顾玥瑜的工作室,挂满了各种拼布线绣工艺品。这些作品,有用传统工艺技法创作的,有的则融合了中西方当代审美元素。

  从早期的初步接触到后来的深入比较、研究,还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功底,让顾玥瑜对拼布的图案设计有不少想法。在她看来,固守传统并非要求手工艺人一成不变,而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审美进行创新。

  这样的创新,古已有之。比如,人类社会最初的陶器烧制很粗糙,但随着工艺水平的提升,瓷器的质量水准越来越高,图案装饰也越来越精美,形成了驰名中外的流派。再如,过去人们的衣服普遍是“长袖,袖口大”,但现在则完全变了样。这样的变化,并非对传统的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

  就拼布而言,并非是单纯的拼接缝制。在顾玥瑜看来,不同色彩的布料,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才是最好的,从而产生恰到好处的审美效果。这就需要创作者事先预想,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色彩规划。

  顾玥瑜制作的拼布工艺品,大多都是定制产品,包括钱包、卡包、挎包、化妆包、抱枕等等,她会根据定制者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与生活习惯等进行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这并非迎合,而是充分考虑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让一度淡化的拼布技艺,赢得生存的空间,重新走向大众视野。

顾玥瑜的拼布作品

  传承的思考

  喜欢拼布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制作出走向市场的产品却并不多,这是顾玥瑜在拼布技艺传承中遭遇的瓶颈。

  随着拼布技艺日益娴熟,顾玥瑜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手工布艺爱好者,经常在一起交流。2017年夏秋之际,她应朋友的鼓动举办了一次讲座。那是她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出场,虽然有点小紧张,但更多的是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尽力的自豪感。

  那次讲座,让顾玥瑜猛然明白过来,“拼布技艺的传承,原来还可以这样进行。”此后,她根据社会需求多次举办培训班,“但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即使给出了具体的图样和详细的针法技巧,很多人都无法按预期完成。”于是,她针对不同基础的人,制作不同的培训课程,效果很快就出来了,“每一次培训,学员在课堂的拼布成品率达到95%左右。”

  几年下来,顾玥瑜在绵阳本地及周边县(市、区)的培训学员超过1000人,大部分是手工布艺爱好者,也有残疾人。

  2018年9月,顾玥瑜的“绵阳拼布”进入绵阳师范学院,列入公共选修课,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2021年3月,“绵阳拼布艺术”被列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在顾玥瑜看来,拼布技艺进入高校,虽然只是选修,但至少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 登军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