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成都)
“五月连枷响,家家收割忙。”进入农历五月,仍在手工劳动的农人们,应该在打连枷了吧?
连枷是何许事物?连枷是一种用来击打谷类、麦类、豆类,使壳剥落的农具,由一根长木柄或长竹柄,加一排捆扎在一起的竹条或木条构成。人们在使用它时,只需上下挥动木柄或竹柄,使上面那一排竹条或木条绕轴顺时针转动,敲打在晒场上的植株上,使壳和籽粒成功分离。
前段时间回到老家,专程去了趟妻子娘家久无人居的老屋,我有十多年未曾光临。那是一种矮小的土屋,已变得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如同一位风烛残年、似要跌跌撞撞的老人。檐下的燕巢还在,却不见燕归来。除了燕巢,我还惊讶地发现另一熟悉的物件——连枷,遍布灰尘的它,孤单地杵在斑驳的墙上,尽管静止不动,仍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辛劳。我本想伸手拿它挥舞挥舞,又突生一念:它是否正在对那一面墙起着艰难的支撑作用?出于安全,我只能用我的目光在它的身上轻轻摩挲,像品鉴一件古玩,像端详一位老友,像咂摸一段时光。
的确,我与我原本十分熟络的连枷分别太久,在大城市蛰居了二十多年,我居然基本没有想起它的样子、它的声音,以及它曾经带给我的温饱和欢乐。我像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一样,甚至基本远离了劳动的场景。
小时候,曾经有一段岁月是集体生产,尚未包产到户。每当油菜、黄豆、豌豆、小麦等农作物成熟时,生产队的大晒场里,便会出现连枷翻飞的盛大场景,一列队伍从晒场的一边开始,一枷挨一枷地打到另一边,又转身打回去,或者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或者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气势颇为壮观。有时大人们还一边打连枷,一边唱着歌,甚至可能连夜作战,正像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其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后来包产到户,各家自主种植、自负盈亏,收获季节打连枷就失去壮观,往往是一人单打或两人对打,不过,仍打得轻巧而灵动,“噼啪、噼啪”的连枷声响得更欢快——包产到户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袤的田野更加欣欣向荣。在很多时候、很多家庭,打连枷是大人娃儿齐上阵,共同在欢乐中获得收获,在收获中获得欢乐。我也曾挥舞过连枷为大人助阵,奈何它不听我使唤,那排竹条或木条本应顺时针拍下去,结果总是被我甩成逆时针转动,尴尬不已,有时一连枷下去,却打在地面上而非农作物上,震得我手臂好一阵发麻甚至疼痛,闹出不少笑话,也总在想,啥时候我才能像大人那样,将连枷运用得炉火纯青呢?
如今,连枷早已离我远去,在一些地方甚至早已远离农业劳动,但它代表的是时代的变迁,扬起的是生活的风帆,传承的是淳朴的劳动精神。我怀念着连枷,追忆着过往,眼前又浮现出祖辈父辈们在晒场、田地里劳作的身影……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