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子云亭 > 正文
家乡的路
发稿时间: 2021-07-04 12:05    来源: 绵阳晚报

  ◎李代友(江油)

  从记事起,就在家乡这条与外界相连的路上往返,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这条路,其实就是一条田埂或塘埂边的小径,窄而崎岖,一到雨天,赤脚行走,稍不注意就会滑到地沟里或水田埝塘里。

  记得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放学后回家,离校没走多远,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忙到路边一房檐下躲避,待雨稍停后急步朝家奔,不幸摔了两跤,弄得一身泥水。刚一进家门,父亲见状迎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打得我“哇”的一声大哭,从厨房奔出的母亲见状质问父亲:“娃都弄成这样了,不心疼还打,你是不是娃的爸?”父亲回答:“我是教他长记性,越是路不好走越要注意保持清醒,脚踏实地走稳自己的路。”……

  这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是家乡人出门必走的路,有的人家要走半里路甚至更远才能上大路。所谓的大路,也就是集镇与集镇间相连接的泥土路,也就两米左右宽,行走的人多而被踩踏得光亮些。不过,这条大路上多处铺有石板,雨天行走不会泥泞。据老人们讲,这些石板是早年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行善事弄的,也有说是族里有人犯了族规或家规被族人处罚而铺弄的。一代又一代人行走在这条路上,已成习惯和自然。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村到乡(那时叫公社)修了连石渣都没铺的简易泥土公路。当时也没啥车,只有些少见的狗爬式拖拉机。有了这条泥土公路,倒是增添了些各种牌子的自行车,但这些自行车都得从家推出,从田埂上了泥土公路才能骑。

  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有了货运车出现,总有人围上前去看稀奇:“这家伙看不出有这么大的劲,能拉几千斤的东西。”再后来,这条公路开始分岔,修到了各组(那时叫生产队)保管室处,便于拉点化肥或卖公粮。随着路的变化和延伸,人们的思维渐渐有了新的起点和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由大集体生产队挣工分到包产到户,各家各户没有了混、等、靠,收多收少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投入,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一年年发生转变,渐渐有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上世纪90年代中叶到本世纪初,在“要致富先修路”的政策引领下,村社统一组织农户出劳力修通到各农户院落的土路,农户家出门赶场方便多了。

  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奔小康的号角声中跨越和变化,人们的思想又怎能停留于小满足,改变生活享受生活已是他们新的目标,旧式的泥土坯房变成了小楼房,家庭的摆饰也增加了现代化电器设备,人们期盼从家出门的泥土路能变成水泥路直通外界。

  全面实现小康的富民政策终于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梦想和奢望变成了现实,水泥硬化路连通到了农户每个院落,四通八达。逢年过节或某家办个婚庆寿席,停着的各式小车彰显着小康生活的实质变化,人们谈论着:“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既要努力奋斗也要好好享受生活。”是啊,正是这路的变化才有了新农村的变化,才有了小康新生活新景象的今天。

  路,明天更美好的象征。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