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
遇见那位捡垃圾的人,是在某个清晨等公交车时。站台的背后,是一条约四米宽的河沟。站台距河堤边缘仅一米许,堤高不足两米。岸边的水泥台上、河道里,各色的垃圾特别刺眼:塑料袋、豆浆杯、牛奶盒、零食包装袋……
捡垃圾的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叔,个头瘦小,手脚灵便且有力,右手握一把火钳,将垃圾“请”入左手的蛇皮口袋。捡拾河道里的垃圾需费一番周折。只见他放下袋子,蹲下身子,左手撑地,右脚扣住立壁,尽力前倾上身,伸长右臂,一点点接近、夹取。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全神贯注。万一臂长莫及怎么办?足踏胶鞋的他直接下到河道。
从那以后,我密切留意大叔捡垃圾的身影。他经历过晴天的朝阳、雨天的滂沱,在酷暑里晒黑了脸庞,在寒冬中累出了汗滴。尤其是浊洪借道的汛期,枯木、水草、泥沙及其它废旧裹挟而来,缠住桥侧的管线。清洁队伍里自然少不了他,戴着手套冲在前头,小心翼翼地扯、拉、拽、拎,不嫌肮脏、不怕疲劳,全力确保清走垃圾而管线无损。缺少耐烦心的人干不了这种精细活儿。
大叔是沉默的,唯一一次听闻其自言自语,是他夹不到河中塑料袋而又未穿胶鞋之际。“丢在地面不行吗,扔近点不行么?”他不肯罢休,右脚点到河底,迅速夹中并退身,随意在野草上揩两下脚尖。作为搭档的口袋,渐渐鼓起了肚皮。
这份工作的危险性虽然远不及“蜘蛛人”,但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谁都明白乱丢不对,然而总有人不以为意,将“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抛诸脑后,竟发生回怼好心劝阻者的不文明行为。垃圾桶才是垃圾所期盼的最佳归宿,它们同样不希望被随处甩弃,妨碍观瞻,人们乱扔之前考虑过前者的感受吗?更何况,准确分类、定点投放已是大势所趋。
天气微冷的清早,我清楚地瞧见,大叔黝黑的面颊挂着晶莹的汗珠,一双手掌愈发粗糙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