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8月,我市对35起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免罚金额1763.25万元,不予处罚的金额超过处罚案件金额。”9月25日,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今年1至8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工作情况。
□ 记者 尹秦 王泽宇 见习记者 刘燚 实习生 李书仪
一组数据,折射出执法理念转变。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理念,既通过精准监管为企业减负赋能,又以重拳执法守住生态底线,推动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发布会上,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余淑蓉介绍,今年是实施规范入企检查的第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建立执法检查统筹协调机制,对同一企业的多领域检查需求进行整合,对执法人员入企检查流程实行全过程监管,实现执法检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同时,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通过优化监管模式、完善容错机制,既维护生态环境秩序,又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宽松环境,推动执法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开展“企业交单、环保接单”面对面纾难解困专项行动,班子成员带队走访83家重点企业,帮扶解决108个审批效能不足等;
加大对智慧执法平台、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非现场执法发现环境违法线索44条,立案查办环境违法案件7件,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监管无处不在……
在体现执法温度的同时,我市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故意违法、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1至8月,绵阳下达处罚决定36件,罚款354.3万元;移送刑事案件4件,公安机关均已立案。
修订后的《生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通过有奖举报平台成功破获“4·26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案”,兑现举报人1万元奖励。群众反映的某科技公司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案件,查实后处罚21.25万元。
此外,我市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执法协作,与遂宁签订《跨区域联合执法协议》,联合自贡市开展重型货车检查实用装备培训。通过区域联动,共同打击跨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正在取得实效。数据显示,绵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我们将继续坚持‘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柔性执法’相统一,为美丽绵阳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余淑蓉表示。
发布会上,市水利局、市司法局分别对涉水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发挥行政执法监督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激励保障作用等工作进行通报,并回答记者提问。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