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守艺二十载 枣香六百年
——平武套枣的非遗重生路
发稿时间:2025-09-21 08:35   来源: 绵阳日报

  

 

  普通大枣化作艺术珍品

  

 

  陈力菊带领群众学习雕琢套枣技艺

  平武,不仅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之地,更孕育着一项跨越600年时光的饮食文化遗产——平武套枣。一颗看似普通的枣子,经匠人双手反复雕琢,竟能化作镂空如花、环环相扣的艺术珍品,成为凝聚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可食用非遗”。而这一切的蜕变故事,都与一位坚守二十余年的传承人紧密相连。

  □ 记者 李春梅 胥江 朱博文 文/图

  缘起

  从旅游人到文化守护者

  “我从1998年开始在平武从事旅游行业,一晃二十多年了。”省级非遗平武套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力菊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武人,她最初只是想把家乡的美景推介给更多游客,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者与守护者。

  带游客参观平武报恩寺、体验羌藏风情时,陈力菊常被问及:“平武有什么独特的文化符号?”她逐渐意识到,真正能打动人的不只是山水之美,更是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文化传承。于是,平武套枣——这项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曾作为土司贡品的传统技艺,走进了她的视野。

  重生

  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

  平武套枣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需经选枣、去核、雕刻、套制等十八道工序。匠人要用特制刀具在枣肉上刻出均匀花纹,再凭巧劲将多个枣子套叠成一体,塑造成精美的立体造型。整个过程全靠手感与经验,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2015年,陈力菊开始系统性挖掘、整理这项流传600多年的套枣技艺。“当时全县能完整掌握这套技艺的不足十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她回忆道。面对技艺濒危的现状,陈力菊走访了平武及周边地区的老师傅,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文字与影像资料,建起了完整的工艺档案。

  与此同时,她着手推动套枣的创新性发展: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改进包装设计,开发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产品,让这项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扎根

  打造非遗传承“平武模式”

  2017年,陈力菊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的事——创办民俗文化街,还建起了平武套枣生产性保护基地。她解释:“生产性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只有让非遗产品产生市场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传承。”

  她搭建起“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传习所”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 非遗工坊作为生产基地,实行“随到随学”的开放模式,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学习;技能大师工作室由陈力菊亲自带队,专注技艺研发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制作工艺传习所面向社会开展系统培训,推广套枣文化。

  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技艺,还能通过工坊就业创收。七年来,这里已累计培训6000余人,成功培养套枣制作高级技师25人;年产规模从最初的几千颗发展到近五万颗,昔日土司贡品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绽放

  从地方特产到文化使者

  在陈力菊的努力下,平武套枣不再只是一种食品,更成了平武的文化使者:登上土司宴,作为平武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套枣成为当地最高规格宴席上的亮点;助力“绵品出川”,在四川省“绵品出川”活动中,套枣作为绵阳非遗代表作走向全国;伴随“熊猫走天下”,借助“熊猫走天下”文旅推广活动,套枣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最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文旅融合,平武套枣实现了从特产到文化IP的升级。游客不仅能品尝套枣,还能体验制作过程、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这种深度文化体验,恰好契合了现代旅游消费的新需求。

  传承

  一颗枣子里的文化自信

  如今,走进平武套枣非遗工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学员在老师傅指导下专注雕刻枣子,游学团队好奇地观摩制作过程,线上线下的订单不断传来……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陈力菊说:“每颗套枣都是平武山水与人文的结晶。它凝聚着匠人的智慧,记录着土司文化的辉煌,也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从山野果实到非遗瑰宝,从皇家贡品到百姓家味,平武套枣的蜕变历程,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践。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平武套枣工坊的匠人们仍坚守着“慢工出细活”:一颗枣子要经无数次雕琢才能成为艺术品,一项技艺要经代代相传才能永葆生机。正是这份坚守与创新,让穿越600年时光的非遗瑰宝,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未来,陈力菊和她的团队还有更多计划:建设套枣文化体验园、开发文创产品、开展非遗研学……让这颗小小的套枣,继续讲述平武的故事,传递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