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登军
洪咨夔(1176—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浙江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宋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旋授如皋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著有《平斋文集》32卷、《平斋词》1卷等。
风骨铮铮的仕途与人生
洪咨夔这个名字,对于不少人来说显得陌生。钱锺书曾经评价,洪咨夔是一位“风骨铮铮、坚持以其高洁坚贞的灵魂歌唱的诗人”。
洪咨夔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洪载、父亲洪钺都是诗书名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工诗能词,宋嘉泰二年(1202年)中进士,被授如皋簿,由此进入仕途,嘉定元年(1208年)除饶州教授。
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金战事吃紧,陕西大部已被金国占领,四川地区成为抗金前线。时任工部侍郎崔与之被朝廷委以重任,知成都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协助四川宣抚使安丙抗金。到任后,崔与之上奏皇帝,授洪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嘉定十四年(1221年)十一月安丙去世,崔与之在十二月被朝廷任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立即召洪咨夔到身边,但被洪咨夔拒绝,仍以通判效忠。嘉定十六年(1224年),洪咨夔迁知龙州,次年还朝为秘书郎。
《宋史·洪咨夔传》记载,龙州岁贡麸金,都是从矿户那里科敛而来,洪咨夔到任后“出官钱市之”。江油郡的百姓每年戍守边境,却苦于运送粮饷,洪咨夔向制置使和漕司衙门申请,免去这项差事。在任期间,他还下令毁去邓艾祠,祭祀诸葛亮。
离开龙州之后,洪咨夔开始了新的仕途。在宝庆元年(1225年)五月迁金部员外郎,七月转为考功员外郎,但因正直敢言遭到弹劾落职,遂退居故里。绍定六年(1233年)以礼部员外郎召回,随即担任监察御史,端平元年(1234年)升任殿中侍御史,不久任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端平二年(1235年)召为起居舍人,知贡举,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端平三年(1236年)六月去世。
稻禾间的诗意与哲思
从京城到成都,再从龙州还朝,洪咨夔应该经过绵州,在其中的一次路途中,他夜宿魏城时写下《幽芳晚凉倚窗观稼》:
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井养无穷功用在,谁将易象细推评。飞明一点上苗段,难作寻常雨露看。碧眼道人参解得,黄汉夜半诉昆湍。
这首诗的大意是,晚风静止,稻苗整齐平展,每片叶尖都缀着明亮的露珠;自然如井水般无穷滋养万物,其中奥妙,谁又能借《易经》的卦象细细推究明白?那一点灵光飞上稻苗的叶端,岂能当作寻常雨露看待?唯有深悟自然的隐士能参透此中玄机,夜半时分天河奔流,仿佛在诉说宇宙真谛。
在南宋的诗人中,洪咨夔常以自然景象寓理。这首《幽芳晚凉倚窗观稼》通过夏夜时的稻苗、夜露等意象,描绘田园静谧之美,又暗含《易经》哲思,表达对自然造化与生命滋养的深刻体悟。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