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寄情山水诗韵间—— 看唐庚在芙蓉溪畔的人生感怀
发稿时间:2025-08-17 08:34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唐宋时期,绵州城外的芙蓉溪堪称当地自然生态的典型代表,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来到绵州后的必游之地,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动人诗篇。

芙蓉溪曾是唐庚在绵州期间常去的地方。

  芙蓉溪歌

  宋·唐庚

  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

  二南变后鲁叟笔,七国战处邹轲谈。

  人间二月春光好,溪上芙蓉迹如扫。

  周家盛处伯夷枯,汉室隆时贾生老。

  小儿造化谁能穷,几回枯蘖还芳丛。

  只因人老不复少,有酒且发衰颜红。

  北宋崇宁年间(1102 - 1106年),唐庚从阆中转任至绵州,担任录事参军一职。在绵州任职期间,唐庚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多彩。每当闲暇之时,他便会在绵州境内四处探寻人文古迹,投身于自然山水之间,尽情挥洒自己的诗歌才华。在游览了越王楼后,芙蓉溪成为了他最为钟爱的去处。

  在唐宋时期,绵州城外的芙蓉溪堪称当地自然生态的典型代表,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来到绵州后的必游之地,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动人诗篇。作为杰出诗人,唐庚在处理完政务之余,常常在芙蓉溪上悠然荡舟,或是沿着溪岸缓缓漫步,用心感受这里的自然之美,在山水之间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并留下了经典的《芙蓉溪歌》 。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八月深秋,霜气凛冽逼人,而芙蓉溪上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当《诗经》所代表的风化衰败之后,孔子挥动如椽巨笔,以《春秋》来匡正乱世;在曾经七国混战的地方,孟子曾慷慨激昂地陈词。到了二月,春光正好,然而芙蓉溪岸的芙蓉花却踪迹全无;周朝兴盛之时,伯夷却在首阳山饿死;汉室兴隆之际,贾谊却因早衰而被贬长沙。谁能参透自然造化的奥秘,就像小孩子的心思一样难以捉摸,草木多次枯萎之后又重新焕发生机。只是人生衰老不可逆,不如趁着有酒,让自己衰老的容颜泛起红晕,及时行乐。

  在这首诗中,唐庚巧妙地以芙蓉溪的四季变化为切入点,抒发了自己对岁月变迁、历史兴替的深刻感慨。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枯荣循环与生命的不可逆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之情,最终以 “及时行乐” 的豁达心态自我宽慰,这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也是对短暂生命的珍视。

  富乐山,作为三国蜀汉历史的发端之地,同时也是古绵州历史的重要承载之所。身为地方官员的唐庚,也曾登上富乐山,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蜀汉历史风云,并写下了一首借古讽今的《富乐山怀古》 。

  在这首诗里,唐庚开篇追忆刘备入蜀后,与刘璋在绵州东山相会,留下 “富乐” 之名的历史典故,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面。他感叹欢宴背后以及 “富乐” 之名掩盖下的权谋与血腥,深刻批判了连年不断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通过对比刘备入蜀后与李特攻益州时屠杀百姓的历史惨剧,唐庚警示世人,在权力更迭、战乱循环的过程中,百姓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始终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

  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便接连不断。到了崇宁年间,北宋朝廷的战略方针由传统的防御辽国、压制西夏,逐渐转向 “联金灭辽” 的战略酝酿阶段,这一转变给北宋的命运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当时在绵州担任录事参军的唐庚,或许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隐藏的忧患,然而由于官职卑微,人微言轻,他也只能借助诗歌来抒发内心的忧虑与不满。

  或许正是因为这首《富乐山怀古》,唐庚在绵州任职期满后,并未得到提拔重用,而是被派往凤州担任教授,这仅仅是一次平级调动。到大观四年(1110年) ,唐庚入朝担任宗子博士,不久之后,经同乡高官张商英的推荐,出任提举京畿常平。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年九月,唐庚被贬至惠州,担任一个品级低微的监当官。直到政和五年(1115 年)六月,唐庚遇赦,才得以返京担任承议郎。宣和二年(1120年),他提举上清太平宫,不久后归蜀,却在途中病逝于凤州。

  (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