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此间登临意 绵绵到秦关
——乔琳《绵州越王楼即事》背后的故事
绵州越王楼即事
唐·乔琳
三蜀澄清郡政闲,登楼携酌日跻攀。
顿觉胸怀无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
滩声曲折涪州水,云影低衔富乐山。
行雁南飞似乡信,忽然西笑向秦关。
杜甫之后,越王楼便成为唐代文人游历绵州时的热门去处。乔琳追随着杜甫的足迹,于大历年间(766—779年)来到绵州任刺史。闲暇之时,他常登上越王楼饮酒抒怀,远眺象征权力中枢的长安城,并写下《绵州越王楼即事》。
乔琳的仕途轨迹
熟知唐史之人皆知,乔琳因晚年失节,被《新唐书》列入《叛臣传》。乔琳为唐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年少孤苦贫寒却立志向学,以文辞着称。天宝二年(743年)考中进士,补任成武尉,后授兴平尉。不久,被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征辟为掌书记,旋即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乔琳性格洒脱不羁、诙谐健谈,也因此与同院御史毕耀初结下仇怨,二人相互弹劾,最终乔琳被贬为巴州员外司户。几年后,他再度被朝廷起用,任南郭令,后改任殿中侍御史。
“安史之乱”期间,张献城升任山南节度使,乔琳担任其幕府行军司马,之后转任东川节度判官。此后,他改任检校驾部郎中,又外放任果州、绵州、遂州刺史,兼任御史丞。
结束在“三州”的任期后,乔琳回到京城,先后任大理少卿、国子祭酒,后又外任怀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经人举荐,他被授予御史大夫、同平章事之职,然而仅八十七天便被免职,改任工部尚书。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变,乔琳随唐德宗出逃。行至梁州时,他以“马匹困乏”为由与大部队分开,在仙游寺出家,却被叛臣朱泚掳回长安,获伪授吏部尚书。朱泚败亡后,乔琳被处斩,享年71岁。
越王楼畔望秦关
《新唐书》评价乔琳“治理政务宽松简约,不亲自处理具体事务”。在担任绵州刺史期间,他生活颇为闲适,不仅与绵州开元寺的名僧释神清有交往,更多时候是登上越王楼,赏景饮酒,并创作了《绵州越王楼即事》。
“三蜀澄清郡政闲,登楼携酌日跻攀”,其意为蜀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州郡政务清闲,自己每日登上越王楼饮酒赏景。
“顿觉胸怀无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描绘出诗人登楼后心境豁然开朗,尘世烦恼尽消。站在高楼之上俯瞰,仿佛世间万物皆在掌握之中,展现出诗人超然洒脱、超脱世俗的心境。
“滩声曲折涪州水,云影低衔富乐山”,蜿蜒流淌的涪江水在岸滩激起阵阵涛声,云雾低垂,环绕着富乐山,以动静结合之笔,勾勒出绵州有声有色的秀丽风光。
“行雁南飞似乡信,忽然西笑向秦关”,南飞的大雁好似捎来了家乡的书信,诗人微笑着面向西方,遥望长安城,由景生情,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仕途的深切向往。
这首诗语言清新雅致,写景视角宏大,是唐代文人描写绵州山水的经典之作。
乔琳任职绵州刺史时间考辨
结合《太平广记》以及《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乔琳在天宝二年(743年)考中进士,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被“朔方节度郭子仪辟为掌书记”,大历元年(766年)担任山南节度张献诚幕府行军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任剑南东川节度判官,之后改任检校驾部郎中。此后,他先后担任果州、绵州、遂州刺史,并兼任御史丞。
在“三州”任职期满回朝后,乔琳先后任大理少卿、国子祭酒。据《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记载,乔琳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出任怀州刺史。唐代大理寺少卿一职更换较频繁,任职期限通常在2年左右,由此推断,他离开“三州”的时间大约在大历七年(772年)至大历八年(773年)之间。
《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记载,唐代名僧释神清十三岁时进入绵州开元寺,当时朝廷规定出家者需诵读千纸佛经“方可剃度”,他当即诵读《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佛顶经》等,得到时任绵州刺史乔琳的赞赏,乔琳还“亲自降礼,请求为其剃度”,此事发生在大历年间。因此,可以确定乔琳任职绵州刺史是在大历中期,不过具体年份仍有待进一步考证。(记者 张登军)
小资料
乔琳(?—784年),太原人士。天宝年间考取进士,初授成武县尉,后迁任监察御史,却遭贬为巴州司户。他仕途几经起落,唐德宗即位后,先后任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又转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贞元元年,被叛臣朱泚俘获,获伪授吏部尚书一职。朱泚败亡后,乔琳因罪被处斩,其事迹被载入《叛臣传》。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