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定海
绵阳,这座浸润着历史醇香的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曾以涪县、涪城、巴西、绵州等多个名字镌刻于典籍。“涪”之名,源于奔腾不息的涪江——这条被绵阳人民亲切称为“母亲河”的水道,不仅滋养了两岸沃土,更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记忆。追溯至两千年前的汉代,彼时的绵阳尚称涪县,城市规模较小,沈家坝河滩零星分布着农舍,西山山麓间,袅袅炊烟升起,勾勒出一幅古朴的生活图景。
扬雄:西山草庐里的文学丰碑
在西汉时期的蜀郡郫地(今成都郫都区友爱镇),诞生了一位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人物——扬雄,字子云。他与同时代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有着相似的“标签”:口吃。在当时,这一生理特征常遭人嘲笑,但两位文人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将对巴蜀山水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倾注于笔端。他们以文字为舟,在汉赋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扬雄家境贫寒,正如史料记载“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但物质的匮乏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求。其师严君平以卜卦为生,却能凭借智慧安身立命,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深深影响了扬雄。在简陋的茅屋里,扬雄静心聆听严君平讲授《老子》,感悟其中深邃的哲学思想。多年后,扬雄在《法言·问明》中不吝赞美之词:“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洽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吾珍庄也。”字里行间,足见严君平的思想与操守对扬雄的深远影响。
大约四十岁时,扬雄踏上前往长安的旅途,途经涪县。彼时的西山,草木葱茏、泉水潺潺,自然风光与天地灵气深深吸引了他。扬雄决定在此停留,潜心读书。他在西山的一处草坡上,亲手搭建茅舍:砍树干为柱,编修竹成墙,覆茅草作顶。几间简陋的房屋,既是他读书治学的书房,也是栖身休憩之所。偏岩处的小屋被用作厨房,每当炊烟升起,肉香与果蔬香便飘散在群山之间。
在西山的三年时光里,扬雄与竹简经文为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他已开始翻阅竹简;夜晚,微月爬上树梢,他仍就着油灯,品茗研读。他在草庐下的山岩处挖掘出一眼清泉,泉水清澈甘甜,煮出的饭食香甜可口,泡出的茶汤沁人心脾。尽管心系长安,但西山的山水与宁静,为扬雄提供了绝佳的思考与创作环境,也为他日后在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蒋琬:涪城大地上的治国贤相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驶入三国时期。建安六年,蒋琬随刘备入蜀,这位来自湖南的青年才俊,从基层书佐做起,凭借勤勉尽责的态度与卓越的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在漫长的仕途中,蒋琬始终兢兢业业,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后主刘禅力荐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足见对其能力与品德的认可。
蒋琬主政蜀汉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面对蜀国国力疲弱的现实,他冷静分析天下形势,认为蜀国应采取守势,让百姓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后再图进取。为此,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将进攻魏国的大本营从汉中迁至涪城。从战略地理位置看,涪城堪称水陆要冲:东沿涪水可直通巴渝,西北扼守阴平道要冲,可控陇右;东北可制金牛道,与汉中互为支援;南则对成都形成拱卫之势。这一决策充分彰显了蒋琬的军事战略思维,也为蜀国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天不遂人愿。蒋琬迁至涪城三年后,因长期操劳国事,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此。尽管在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对蒋琬的记载不足百字,但他的功绩与才智并未被历史湮没。魏国大将钟会攻占涪城后,出于对蒋琬的敬重,亲自率僚属前往西山祭扫其墓。这份跨越阵营的敬意,正是对蒋琬能力与品德的最好证明。
如今,位于绵阳市西山公园内的蒋琬墓庄严肃穆。这座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独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该墓冢及石碑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州知州李象昺重建。历经1700余年风雨,蒋琬墓虽曾一度荒废,“沦于荒烟蔓草中”,但随着当地文博部门的不懈努力,蒋琬佩戴过的带钩等珍贵遗物被发现,上面斑驳的81字铭文,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珍藏于四川省博物馆。而最早记载蒋琬事迹的《三国志·蒋琬传》,因其作者陈寿与钟会为同时代人,所述史实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为后人了解蒋琬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山:千年文脉的汇聚之地
近两千年的时光悠悠而过,绵阳西山已成为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库。这里不仅有扬雄留下的读书台、洗墨池,更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让子云亭声名远扬,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化圣地。
除扬雄与蒋琬的遗迹外,西山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仙曾在此修炼,后人建西山观祭祀。仙云观石柱上的楹联“金阙仙朝大漠京变尊莫偶,玉阶云棒雨而化实一而神”,巧妙地将“仙”(尔朱仙)与“云”(扬子云)融入其中,仙云观也因此得名。
离扬雄读书台不远处,便是蜀中名泉“玉女泉”及道教摩崖造像。玉女泉水质温润如玉,泉旁岩壁上刻凿的50余龛道教造像,雕刻着天尊、老君、仙人、女真、力士等道家人物形象,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是四川境内开凿时间早、规模大且艺术价值高的道教造像遗存,为研究唐代宗教文化与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今年仲春,我与家人漫步西山公园。抬眼望去,碧空如洗,白云悠悠;园内草木葱茏,鸟鸣清脆。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抚摸着古老的石碑,凝视着斑驳的摩崖造像,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扬雄、蒋琬等先贤对话。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绵阳的血脉,化作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西汉的文学昌盛,到三国的政治风云,再到后世的文化传承,西山见证了绵阳的发展变迁,也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绵阳,这座因涪江而兴、因文脉而盛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传承历史、拥抱未来,让西蜀子云亭的故事,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