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达州开江:山村非遗工坊点“羽”成金
发稿时间:2025-06-17 10:39   来源: 达州融媒

  在达州市开江县灵岩镇李家嘴村,曾经藏在深山的“动物标本”技艺华丽变身。村头的非遗工坊内,村民谷耀平正用镊子将孔雀羽毛轻轻覆在模具上,“以前拿锄头的手现在玩起‘绣花针’,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哟。”

  “老人们玩转绣花针,娃娃们给孔雀‘穿衣裳’,这手艺活就像是变魔术。”灵岩镇党委副书记陈江笑着掀开车间门帘,一只“锦鸡”振翅欲飞,翎羽间跃动着细碎金光——这竟是用无数羽毛嫁接的标本。而在开江县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正有模有样地打磨根雕,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鸟标本移植到树杈,“车间教室”标本作品琳琅满目。

  

 

  制作完成后的生物标本。(受访者提供)

  集体经济唤醒“沉睡”绝活

  据当地“动物标本”制作技艺的达州市非遗第四代传承人王茂华讲述,这项“独门绝技”是羽毛和树根相结合的工艺产品,利用羽毛的嫁接和移植技术还原动物的形态,再与根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且能够永久保存。

  “几年前,这些宝贝还挤在我家灶房呢!”他所说的“宝贝”,是堆满墙角的标本。通过朋友圈展示作品得到了不少定制请求,但缺乏场地与设备,生产效率较低。他的愿望是将这项技艺普及推广和运用,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一直没有展示的空间与机遇。

  转折发生在去年初——李家嘴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永波得知情况后,将此事汇报给村委会和镇党委,经村镇两级商议,决定由集体经济注资,成立村级公司,开设非遗工坊,投资40万元盘活闲置旧楼,购入相关设备,曾经的“灶台作坊”变成流水线车间。

  接下来,他们开始在村民中“招兵买马”,在各平台找寻客户。村民谷耀平带领4人“带薪”向王茂华拜师学艺,非遗工坊也快速开启了正规化生产模式。

  传承创新推出“明星产品”

  网络订单天天有,工坊车间忙不停。

  “老手艺撞上新科技,就像茶壶配了高压锅!”王茂华说,传统制作给禽类“脱衣沐浴”费时又费力,现在由全自动清洗机代劳,几分钟便轻松搞定。

  

 

  王茂华正在制作标本。(受访者提供)

  用传统技艺制作鸟类标本需7天左右,大型哺乳动物则需半月。有了资金的铺垫,他们大胆尝试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良,标本制作大部分流程实现了自动化,鸟类标本完成“清洗消毒、剥制填充、缝合整形”全部流程压缩在1小时左右,一般哺乳动物标本的制作2至3天即可完成。

  工坊里最抢眼的是一匹昂首嘶鸣的骏马标本,传统工艺需半个月完成的“大块头”,如今5天就可“漂洋过海”。去年广交会上,这些艺术品斩获50万美元订单,工坊增加了20余名村民前来务工,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工坊墙上贴着的计件表显示:定制鹦鹉30套、孔雀90套、宠物犬120套……涉及近80个品种。

  扶持传承助添“腾飞金翅”

  汪永波说,李家嘴村通过“集体经济+非遗工坊+手工艺人”的模式,以村级公司运营,探索短期纯劳务合作,有效提高了村民收入,非遗工坊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在加强政策保障、规范公司组建、明确经营范围、锻造专业团队、强化监督管理上,开江出台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富农兴村’公司十五条措施”,以整合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推动其通过独资、多村联合投资或村企联合投资等方式,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

  工坊前景有“搞头”,村级公司有“奔头”。

  2024年,工坊已生产600余套定制标本,工坊生产设备与库存价值提升至80万元,村集体组织成员纯利分红共计3万余元,实现从无到有。

  技艺要传承,更需下一代。他们还与县内乃至川渝毗邻地区不少职业院校合作,开启“非遗进校园”校企合作新模式,将此项目纳入了社团课、选修课,甚至“必修课”。

  “这些孩子把鸳鸯标本做得比真的还灵动。”开江县职业中学党委书记郑三平说,学生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动物园和美术院校采用或收藏,仅凭这门手艺就能让他们端稳就业“铁饭碗”。目前,已有百余名学生掌握了标本制作技艺,用学生们的话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毕业证”。

  (来源:达州融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