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三台
【三台】“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5-05-13 08:5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村卫生室的中医阁里,村民正在接受中医诊治;卫生院的中医馆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辨证施治;县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电子屏上,处方信息不停在更新,缕缕药香在空气中浮动;田间地头,苍翠的麦冬苗长势旺盛,与远方的中药材加工厂遥相呼应……

  三台县中医院智慧中药房

  涪城麦冬种植基地

  村医为村民检查身体

  麦冬大健康产业孵化园

  村卫生室的中医阁里,村民正在接受中医诊治;卫生院的中医馆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辨证施治;县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电子屏上,处方信息不停在更新,缕缕药香在空气中浮动;田间地头,苍翠的麦冬苗长势旺盛,与远方的中药材加工厂遥相呼应……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勾勒出三台县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画卷。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系列创新举措,构筑三级中医服务网络,大力引培中医药人才,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创新之笔,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玉明 文/图

  夯实根基 构建家门口的"中医守护圈"

  “村里有了中医阁,设备齐全又专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中医服务,太方便了!”5月6日,在龙树镇石伞村卫生室中医阁内,73岁的村民赵福军一边接受村医王志林的针灸治疗,一边感慨地说道。

  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赵福军因常年辛苦劳作落下腰肌劳损的毛病。近期气候多变,他的腰颈椎疼痛愈发严重。来到村卫生室就诊后,王志林不仅为他开具了对症中药,还运用专业理疗手法,帮助他缓解疼痛,让传统中医的温暖照进乡村每一个角落。

  “肩颈酸、腰腿疼,中医阁里有‘妙招’!”王志林介绍,中医阁配备了针灸、理疗等专业设备,能为村民提供一站式中医诊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自建成以来,这里不仅成为本村村民的健康“加油站”,更以专业的诊疗服务吸引了周边村落的患者慕名而来,让传统中医的惠民“触角”延伸到乡村的每一处角落。

  就在当天,灵兴镇卫生院中医馆里,来自石桥村的张才荣老人正接受医生诊治。“骨质增生太折磨人,右脚一直发麻,好在医生开了药,还做了理疗,现在舒服多了!”老人话语间满是欣慰。

  该院主治医师杨文林介绍,中医馆建成后,合理规划布局,设有中医诊疗室、针灸治疗室、中药房等多个功能分区,形成一站式中医诊疗空间。同时,卫生院还引进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借助小针刀、针灸等特色中医技术,在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面部痉挛、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上成效显著,为患者带来优质、高效的中医诊疗体验。

  近年来,三台县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县共建成中医馆34个,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配齐中医诊疗设备,综合运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等,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拥有2个市级和13个县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38%,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方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简、便、廉、验”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三台县加快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进度,先后建成村(社区)中医阁81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4%。

  数字赋能 智慧中药房助传统汤剂"变身"

  当现代技术与千年智慧交融,中医药文化正以更加鲜活的方式浸润百姓生活。

  5月7日,在断石乡卫生院中医馆,医生郭斌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开出药方。这张药方瞬间“飞”到十多公里外的三台县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当天中午,煎好的中药汤剂就送到了患者手中。

  三台县中医院副院长胡金良介绍,通过县中医院自主研发的“县域中医医联体协作平台”,县中医院专家实时远程辨证开方,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处方并传输至智能中药房,配药完成后,无人机根据预设航线自动配送至乡镇卫生院,该平台现已接入全县14家乡镇卫生院,构建起“云端开方—智能药房配药—无人机精准投送”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据介绍,自今年3月3日首飞以来,该院运行的“空中中药配送走廊”已累计飞行45次,精准投送中药制剂205副(1230包),配送效率较之前提升60%以上。

  “以前患者进城抓一次药得耗时一天,现在乡医院收药比外卖还快!”断石乡卫生院院长倪超丽介绍,在该平台上,基层医生也能调用300多个经典名方为患者服务,且平台上可实现医保结算同步。

  在四川首个县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包含处方流转、审方、调配、煎煮、配送等全链条的县域中医医联体协作平台,可实现中药统一采购、统一存储、统一审方、统一煎煮、统一配送,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三台县县域中医医联体协作平台还集成AI中医大模型,分析“主诉、病史”,自动匹配中医症状,通过AI判据进行推导,自动推荐出概率最高的症候,适配名医经验和智能辨证,推荐方剂和中药,辅助基层医生开具中药处方。

  据了解,三台县中医院于2020年建成互联网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三级双向转诊、远程手术直播、区域心电、区域检验等服务。目前,该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已经覆盖全县32个卫生院,累计诊疗人数达到1.9万人次。

  “通过‘互联网+诊疗’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不仅可以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本土医疗服务能力。”三台县卫健局中医药股负责人表示,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有利于推动全县医药体制改革发展,提升本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群众不同中医药需求,为广大群众带来更便捷、更优质的看病就医体验。

  双向驱动 人才"活水"激荡中医药产业创新

  科技让中医药服务插上翅膀,但要让惠民网络持续运转,离不开人才“活水”与产业“根基”。

  在灵兴镇卫生院中医馆内,来自县中医院的专家正现场开展教学,精准娴熟的推拿手法让在场医护人员直呼受益匪浅。“近年来,医院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战略,吸引众多高校及外地优秀中医人才加盟。”灵兴镇卫生院院长王怀国介绍,医院还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前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绵阳市中医医院进修深造,医护人员不仅开拓了视野,专业能力也显著提升,学成回院后迅速成为业务骨干,深受患者信赖。

  在三台县,一场中医药“扶弱、固本、培强”专项行动正全面铺开。依托县中医院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中医院专家定期下沉基层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服务。各基层中医馆积极发挥“健康前哨”作用,通过开展特色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将中医药的惠民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三台县卫健局中医药股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完善人次引培,人才成长途径不断创新,人才总量稳步增加、质量持续优化,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达0.92人,有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省名中医2名、市名中医4名、县名中医9名,培养中医全科医生155名、师承人员120名、“西学中”人才12名,建成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工作室2个,县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个、中医“治未病”中心1个。

  产业链延伸的故事在田间地头更为生动。在三台县涪城麦冬主产地新德镇桃园村,村民刘文高看着长势良好的麦冬苗,喜上眉梢。“麦冬纳入药食同源后,价格上涨,一亩地产值最少也在3万元以上。”刘文高说。

  三台县是“中国麦冬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及高标准种植示范区,全县麦冬常年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产量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0%。

  近年来,三台县将麦冬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按照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产地仓”模式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突出抓好中药材精深加工和麦冬产业附加值提升,不仅实现了药材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高效联动,进一步推动麦冬产业的融合升级,带动2.6万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