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绵阳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支持。
爱心陪伴
点亮“星星的孩子”春天
绵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联合市中心医院,在锦鹿少儿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举办“春风化雨润心田 自然为桥连星河”春日活动。活动包含亲子游戏、烤红薯、喂小动物、种花生和包饺子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自然中释放压力,增进亲子感情。
涪城区残联在涪城奇迹爱森融合幼儿园,以“亲子约绘 伞亮童年”为主题,举办“星星”亲子活动,带着大家与“星星的孩子”共赴一场春日之约。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表演,从主持表演到歌舞表演,从轮滑表演到雨伞绘画,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星星”孩子。
游仙区残联联合绵阳城区站起来儿童康复咨询中心,组织30余名孤独症儿童参与花艺体验活动,通过艺术疗愈和场景赋能,帮助孩子们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还邀请专业康复医师和心理咨询师,为家长提供知识培训和心理辅导。
盐亭县残疾人中心举行主题为“行动起来 以爱为舟”的关爱孤独症患者活动,精心设置了心愿墙、画展区、星星水果屋、零食小铺、西西文具店等多个互动区域,通过艺术创作、社交模拟、生活技能训练等形式,助力孤独症儿童在游戏中提升沟通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为“星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送去关爱与希望。
科技助力
点亮“星星的孩子”星途
绵阳科技馆联合绵阳市博物馆,在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开展“科技点亮星途”主题公益科普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科学与文化魅力的暖心之旅。
有趣的机器狗表演、奇幻的“变色水”、精彩的“掌上火焰”实验、神奇的“马德里半球”拔河……活动现场,孩子们的欢呼声和惊叹声不断。
在文化互动环节,孩子们体验了文物拓片制作,用画笔为扇面上的文物图案涂色,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所有作品被集中展示在“成果墙”上。
孤独症儿童科普
孤独症儿童是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他们对外界十分敏感,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为什么会产生孤独症?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
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吗?
不是。
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能会持续终生。虽然科学与及时的康复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不断进步、走向独立,但并不表示孤独症会止于儿童时期。
在公共场合应当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
作为陌生人,看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做出回应。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
如何发现孩子有孤独症征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了“五不”早期识别方法,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家长需要警惕:
不看/少看:回避目光接触,尤其是对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应/少应:对于父母或他人的呼喊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
不指/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不语/少语:不会主动使用语言,也不会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如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
(黄小华 吴强 王赵妃 涪江观察记者 彭紫薇 杨沐琪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