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伦涛(绵阳)
早就听闻李庄的大名,内心满是向往,新春之际,终于欣然前往。还未抵达,便能看到人流车流浩浩荡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足见李庄的吸引力。
李庄坐落于长江南岸,与郁郁葱葱的大桂轮山隔江对峙,与长江相互交融,有着“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的绝美自然景观。这里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保存完好,古街古巷与众多古民居四合院星罗棋布,还有被誉为李庄“四绝”的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堂等,共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川滇建筑风格与古民居文化。其实,李庄并非居民都姓李,而是因境内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
古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古僰人的聚居地,如今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域达1.5平方公里,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罕见的山水风光与独特的民俗风情相互映衬,失落的古文明和珍贵的文明遗存相互交织,还有那些或已解开或尚未解开的“最”和“谜”,共同碰撞出一曲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
高大的黄葛树下,庞大的古建筑群宛如群星散落于灵山秀水之间,禹王宫便是其中最大的清代建筑。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刻内容丰富、生动又精细,艺术价值极高。寺内的大戏台,据说是四川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戏台之一,不知如今李庄人是否依旧对川剧情有独钟。戏台台基上单钩栏上绘着古代戏剧故事浮雕,做工精细,形象逼真,让人不禁浮想联翩。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在此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还联合上演了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如今虽楼去人空,但只要双眼微闭,仿佛仍能感受当时的热闹盛况。
苏轼曾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无论何年,也无论天上人间,位于李庄线子市的天上宫,都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久负盛名的奎星阁原建于清光绪早年,全木质结构,呈八角亭式,登楼可将全镇面貌与长江风光尽收眼底,被誉为“从上海到宜宾沿长江两千多公里中建得最好的亭阁”,只可惜原奎星阁曾遭损毁,现在呈现在游人眼前的是1998年重建的。
古镇的18条街道纵横交错,江边宽阔,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越往里边走,越远离喧嚣,显得安然寂静。有的街道看似已到尽头,可穿过一座老石桥、一口大水井或是一堵旧石墙,又是另一番别样景致。庞大的宅院,院门半掩,时光悠然,闲情挂在窗下,安逸铺满台阶,幸福仿佛触手可及。在此漫游,每个人都能各取所好,自得其乐。席子巷建于明末清初,仍完好保留着明式风格,是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老街。
这条巷子长60米,宽约三四米,全是木质建筑,二楼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面的屋檐将仅几米宽的街道遮掩,只留下一线天空。走在街上抬头望去,颇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趣。穿行其中,仿佛走进了一条漫长的时空隧道。历史的沧桑在古老的墙壁上留下斑驳痕迹,让游人多少感到一丝落寞。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却依然如故,过着挑水、拉车、打牌、喝茶、串门、喝白酒、摆龙门阵,吃燃面、炖鸡面、白肉、白糕的悠闲日子。
李庄步步皆历史,处处满人文。抗战爆发后,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北京城沦陷后,创建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社被迫内迁李庄,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和同济大学等也一同迁入。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童第周、李霖灿、梁思永等一大批涉及历史、语言、考古、建筑等十多门学科的知识精英,连同同济大学近万名师生云集于此,一时间,李庄备受世人瞩目。
国难当头,热血青年、知识巨匠、民族精英坚强地挺起了“文化脊梁”!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一代才女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也在李庄生活了5年之久。在那段栖居的日子里,尽管条件十分简陋,梁思成依然挥笔著述了《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忍着病痛在“月亮湾”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十一月的小村》:“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的一个去处?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是这映红了叶子疏疏隔着雾;是乡悠,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还是这条独自转来转去的山路?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清烟;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那些茅屋?”
春游这座千年古镇,不仅可以找回历史的记忆,更能让古老中国在文人笔下焕发光彩,在字里行间流淌韵味。李庄就像一艘画舫,任你在山水绿荷间尽情游荡;李庄就像一首诗,任你在平仄韵律中展翅翱翔;李庄更像一樽“五粮液”,让你细细、慢慢、久久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