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宫廷琴师。南宋灭亡后,随“三宫”北上大都,后为道士南归,多纪实诗作记述亡国之痛,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等。
在历代诗人关于绵州的诗文中,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的《绵州》不能不提。这是他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九月,第二次入蜀到绵州后所写。
绵 州
绵州八月秋气深,芙蓉溪上花阴阴。
使君唤船复载酒,书生快意仍长吟。
击鼓吹笙欢客饮,脱巾露发看日沈。
归来不知其所往,但见月高松树林。
在解读这首诗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汪元量及其所在的时代背景。
汪元量出生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因精通琴技,擅长写诗作词,在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以善琴入宫掖”。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已经风雨飘摇。
南宋德祐二年(1276),南宋灭亡,元世祖要求“三宫”立即启程到元大都(今北京)行“朝觐之礼”,汪元量以宫廷琴师的身份被迫同行,一路上写下不少“亡国诗词”。
到达元大都后,汪元量因琴技得到元世祖赏识,担任元廷琴师,不久入职翰林院,后来又担任拾遗。正是在元朝的仕官经历,让他有了两次入蜀经历,在蜀中写了63首反映元朝时期四川地区社会生活、具有史料价值的诗词。
汪元量第一次入蜀是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他以翰林的身份奉使入蜀降香(作为皇帝的使者到青城山祭祀),到绵州后没有停留,而是转道去了绵州的上级行政主管单位潼川府“报备”,第二天一大早“又游骑铺马过绵州”(见汪元量诗《潼州府》)。
至元二十六年(1289),汪元量多次上书元世祖忽必烈后南归,回乡一年多后,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春开始外出游历访友,当年秋“过湘楚,入蜀川”,这是他的第二次入蜀。
至元二十九年秋,汪元量来到绵州,受到绵州使君的热情接待。就是在这一次,他写下了《绵州》一诗。
诗作大意是,8月的绵州秋色渐浓,芙蓉溪两岸繁花盛开,绵州使君找来船家带上美酒,邀请汪元量乘船游览。这一次入蜀,他心里放下了在元大都时的压抑,只有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几杯酒下去他就释放出真性情,一边饮酒一边吟诗。
热情的绵州使君请来民间艺人,击鼓吹笙助兴,在秋色、繁花、流水的渲染下,汪元量脱掉发巾,长发披肩,悠闲地欣赏落日。这一次聚会他们很是尽兴,喝得醉眼蒙眬,结束时不知道回家(馆驿)的路该往哪里走,只看到月亮高悬在松树林之上,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绵州月夜风景图。
这首《绵州》写得直白而快意,虽然全诗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汪元量与绵州使君乘船饮酒时的气氛,但也写了绵州的山水美景,让诗人放松了心情。诗中“击鼓吹笙欢客饮”可以看出,当时绵州民间音乐繁荣,“击鼓吹笙”是有钱阶层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