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阳(绵阳)
最近,动画电影《哪吒》系列备受瞩目,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更是在观众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热议,议论最多的当然是主角哪吒。其他人物形象也因其生动故事、深度刻画以及价值颠覆受到观众的关注。比如,影片的父亲就有三位,分别是哪吒的父亲李靖,敖丙的父亲敖光,申公豹的父亲申正道。本文重点谈谈他们分别体现出什么样的父亲角色,在价值和意义上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李靖:从封建权威到现代父权的解构与重构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李靖的形象经历了颠覆性改编。传统叙事中,李靖是封建父权的象征(如1979年《哪吒闹海》中逼子自刎),但饺子导演将其重塑为“严父慈父”的复合体。他一方面以铁面形象管教哪吒,另一方面又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儿子的生机:求得符箓引天雷自戕的设定,将“父爱”具象化为“以命换命”的牺牲精神。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更渗透于精神认同——李靖对哪吒说出“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将个人命运的自主权交还子代,彻底消解了传统父权的控制性。
李靖的矛盾性还体现在“家国”与“亲情”的平衡中。作为陈塘关总兵,他需在百姓安危与儿子命运间抉择。与旧版《哪吒闹海》中为保官位牺牲哪吒不同,新版动画中李靖选择与全城百姓对抗以守护哪吒,这一行为既是对“大义灭亲”伦理的颠覆,也暗示了现代社会对家庭本位价值的回归。心理学视角下,李靖的转变可被视为“父性功能”的完善:他不再是弗洛伊德理论中需被推翻的“父权暴君”,而是通过“守护者”角色完成了对子代的赋能。
敖光:权力困境与族群使命下的父爱异化
东海龙王敖光的塑造突破了传统反派模板,呈现出权力结构与族群命运挤压下的复杂人性。作为龙族领袖,他身负振兴族群、打破天庭歧视的重任,这种集体使命使其对敖丙的教育充满功利性。例如,他将灵珠注入敖丙体内,本质是将儿子工具化为“龙族翻身”的筹码。这种“托举式父爱”导致敖丙陷入身份焦虑:既需承担全族期望,又渴望挣脱命运枷锁,最终在陈塘关屠城事件中爆发人格撕裂。
然而,敖光的父爱并非全然冷酷。电影通过细节展现其温情:幻化人形时的“反差萌”设计、与敖丙独处时的欲言又止,暗示了权威面具下的舐犊之情。尤其在《魔童闹海》中,敖光目睹敖丙的挣扎后选择放手,从“控制者”转变为“守望者”,标志着父权从“占有”到“尊重”的觉醒。这种转变与李靖形成镜像——二者皆在权力与亲情的博弈中重构了父职内涵。
申正道:底层挣扎与教条主义下的扭曲父权
申公豹之父申正道是三部曲中最具悲剧色彩的父亲形象。作为妖族修士,他毕生追求“正道”认同,却陷入“自我规训”的恶性循环:以断臂示礼、强迫申公豹修仙等行为,本质是以自虐式努力迎合主流价值体系。这种“成仙执念”折射出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也导致申公豹的价值观扭曲——将成功等同于对偏见的暴力反击。
申正道的父爱兼具伟大性与破坏性。他愿为儿子承受天庭压迫,甚至牺牲生命,但其教育方式却充满压迫性:将个人理想强加于下一代,用“为你好”合理化控制行为。这种“爱的暴政”最终将申公豹推向黑化,揭示了“以爱之名”的权力压迫如何异化亲子关系。值得玩味的是,申正道与李靖、敖光形成三元对照:前两者代表主流社会的父权转型,而申正道则暴露出边缘群体在系统性歧视下的父职畸变。
李靖:“理想父职”
若需在三位父亲中选择,笔者认为李靖的形象更具启示性。他的转变不仅突破封建父权桎梏,更提供了一种“理想父职”的范本:一是爱的无条件性。面对魔丸转世的哪吒,李靖始终以行动证明“父母之爱超越先天标签”,这种接纳为哪吒的自我认同奠定基础。二是权力的让渡。通过“你是谁由你决定”的教诲,李靖将定义权交还哪吒,实现从“控制”到“引导”的跨越。三是责任的共担。李靖未将守护陈塘关的责任单方面强加于哪吒,而是以身作则诠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激发哪吒自主选择正义。
相较之下,敖光的觉醒虽具进步性,但其前期功利主义教育已对敖丙造成创伤;申正道的悲剧性虽令人共情,但其极端化教育方式不可复制。李靖的形象则平衡了传统与现代,既保留“严父”的权威感,又注入“慈父”的人性温度,为当代父亲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参照。
电影《哪吒》系列通过三位父亲的角色重塑,完成了一场父权叙事的现代性对话。李靖的“守护者”形象、敖光的“觉醒者”弧光、申正道的“殉道者”悲剧,共同构建起父职伦理的多维图景。这种创作不仅颠覆了神话原型的刻板印象,更以人性化的笔触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亲子关系的深层叩问——真正的父爱,应是赋予子代挣脱命运枷锁的力量,而非成为枷锁本身。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