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庆(绵阳)
儿时,我的家在小镇的车站旁,每天,目睹着行人在此穿梭,离别与相聚的故事不断上演。
每天清晨时分,天刚泛起鱼肚白,车站便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人们背着行囊,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站台,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远方的憧憬和对家人的不舍。年轻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轻哼着摇篮曲,孩子懵懂无知,依偎在母亲怀里,时而好奇地打量周围,不知即将开始的旅程意味着什么。而那些老人,站在站牌下,目光久久凝视着远方,仿佛在等待着一份归来的希望,岁月在他们脸上书写的皱纹里,藏着无尽的思念。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每一次列车的驶离,都伴随着汽笛声长鸣,那声音在车站上空回荡,像是一首离别的悲歌。车窗外,挥舞的手臂渐渐模糊,车上的旅客们望着渐行渐远的亲人朋友,眼中泪光闪烁。而我,站在站台上,望着这些场景,小小的心中满是疑惑:为何人们总要离开,又何时才能重逢?
有一次,表姐要去外地读书,我和父亲去车站送她。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阳光洒在车站的地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表姐背着行囊,脸上带着即将开启新生活的兴奋与不舍。父亲在一旁不停地叮嘱着,默默地帮她整理行李,而我,紧紧地拉着表姐的手,不愿意松开,眼中满是泪水。当广播响起,表姐即将上车时,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抱住了我,在我耳边说:“乖,好好在家,等我放假回来。”然后,她转身大步走向车厢,再也没有回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车站仿佛变成了一个悲伤的地方,看着表姐乘坐的车渐行渐远,我的心也像被带走了一块。
时光荏苒,我考上了大学,要去重庆读大学。这一次,是父亲陪我去车站坐车。那天,天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别离。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到了车站,人群熙熙攘攘,嘈杂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更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我拿着行李,跟在父亲身后,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候车室。父亲帮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站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我能感觉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但他什么也没有说。终于,广播响起,我要检票上车了。我站起身来,背起行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望向父亲。父亲微笑着,递给我一个信封,说:“这里面是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到了学校要注意安全,好好学习。”我接过信封,点了点头,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我抱了抱父亲,然后转身向检票口走去。每走一步,都感觉心里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沉重极了。当我通过检票口,回头时,只见父亲还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我,身影越来越模糊。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对我的爱,车站也从温暖的守候变成了深沉的父爱。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市里努力打拼。如今,我已有了自己的车,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在车站焦急地等待。但每次路过车站,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回忆起那些在车站度过的日子。
车站,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情感的纽带。它见证了无数人的离别与相聚、悲伤与喜悦。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片段。就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那个蹒跚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车站承载的爱与温暖,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灯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