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马家巷:时光深处的文化脉络
发稿时间:2025-02-23 08:56   来源: 绵阳日报

  □岳定海(绵阳)

  在绵阳,有一条老巷,我屡屡心怀敬畏,踌躇不前。它承载着绵阳深厚的文化基因,交织着老居民们的苦涩与真挚梦想,它就是马家巷,那斑驳而又令人神往的马家巷,在时光的洪流中,虽渐渐黯淡,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马家巷曾经繁华一时,如春花般绚烂,似秋月般静美,在岁月的流转中开花结果。它曾与涪城诸多有名的巷子并肩而立,然而如今,其他巷子大多已被拆除、被破坏、被湮灭,仿佛从未在这城墙之中存在过。实际上,这些老巷子都曾有过灿烂的生命,如今仅留下古旧沧桑的地名,存留在绵阳老人的记忆里,像铁匠巷、黄家巷、顺城街和碳码头等等。而马家巷,是唯一顽强存活下来并依然充满生机的,这份独存,显得尤为珍贵。

  马家巷地处绵阳城区繁华之地,位于现今警钟街与红星楼的连接之处,是一条幽深的巷子。巷子,在北京叫胡同,在上海称里弄,四川人则直截了当地叫巷子。马家巷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当时,绵州知府宁鸿在向东南扩建城池的基础上,依据地形方位修建了数条长短不一的巷子,马家巷便由此诞生。当年,这片散乱的民房中住着大户人家马员外,巷子便以他的姓氏命名。从此,绵州多了一条延续至今、承载着文化脉络的巷子——马家巷。马员外早已在明朝的岁月中悄然远去,可巷名却保留了下来,这恐怕是他当年未曾预料到的。

  时光流转,又一位名人走进了这片历史的舞台。清道光四年出生的孙桐生,就住在仅一街之隔的孙家巷。孙家巷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安详,巷内四合院的龙脊凤尾上,环绕着温暖的光芒,连角落里几株苍郁洋槐树梢上的鸟鸣,都仿佛带着绿意,枝头跳跃的光芒也显得格外生动。从马员外到孙桐生,从马家巷到孙家巷,不过短短三百余年。这条由灯笼高挂、石板铺地、青瓦覆顶、屏风迎客的多套四合院组成的巷子,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一卷又一卷被历史认可的地方志。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孙桐生身上。他祖籍绵阳城南御营坝,家中世代书香。祖上积德,在如今御营坝石塘小学处购置田产,修建住宅,被乡人称作“孙家花园”。后来,家族从御营坝繁衍至城内孙家巷,历经岁月变迁,孙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生于孙家巷的孙桐生高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清朝以来,绵州本土入选翰林院的第一人。他先后担任湖南安仁、安福等地知县以及永州府知府和郴州直隶州知州。在任期间,孙桐生凭借绵州人的耿直和祖辈传承的智慧,处理了一系列惩治不良风气、让乡民安居乐业的案子,备受世人称赞。然而,宦海沉浮多年,孙桐生深感仕途险恶,于是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满后告老还乡,回到绵州孙家巷。在地方名绅的邀请下,出任治经学院主讲,一时间,慕名而来的听众云集。

  孙桐生还为中国的民族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孙桐生在北京结识大兴人刘铨福后,借阅了太平闲人张新之的《评石头记》抄本。他将抄本装进行囊,带到湖南卧云山馆,花费十年时间,精心爬梳整理。不仅如此,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私人出资刊印了《妙复轩评(石头记)》评本,并亲自撰写序言与跋。他在序中写道:“丙寅寓都门,得友人刘子重贻《妙复轩评(石头记)》评本,逐句梳栉,细加排比,反复玩索,寻其义,归其理,如是者五年。”由此可见,孙桐生为整理传播《红楼梦》的前身《石头记》,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书刊行后,他并未署名,便让其流向民间,因此,孙桐生的名字一度被埋没。直到孙桐生病逝绵州二十年后,胡适先生在考证中,发现了甲戌本《石头记》的同时,也发现了孙桐生。胡适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中,首次提及刘铨福一条跋语上“提到在这个甲戌本上写了许多墨笔批语的一位四川绵州孙桐生”,自此,这位从孙家巷走出去的绵州人,才被学术界关注和重视。此外,孙桐生还不遗余力地辑刻《牡丹亭》,并推崇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文章气节,为有明一代完人”。从他对《石头记》与《牡丹亭》的倾心推广来看,孙桐生的血管里流淌着“真”与“情”、“气”与“节”的士大夫热血。也难怪,后来深入研究《红学》的人,都不禁赞叹绵州孙桐生是“蜀中红学第一人”“索隐派的鼻祖”。

  我在马家巷的四合院里驻足凝视,院内照壁矗立,转过照壁,是一方潮气弥漫的四方天井,天井中堆叠着通透的石山,摆放着大水缸,缸内金鱼游动,被水草轻轻遮掩。回廊上,雕花格窗与古典扇门映入眼帘,一步三折,曲径通幽,恍惚间,仿佛看到孙桐生笑容满面地从堂屋走出,向我拱手作揖,邀我入室。“孙先生,近来可好?”我恭敬落座后问道。“一切如旧,不知那本奇书如今怎样了?”孙桐生轻抚着一把白胡子,目光中满是关切。我挺直腰杆回答:“巷内不过百岁,世上却已千年。《红楼梦》如今可是大火,深受全天下人的追捧。”孙桐生略显困惑:火?追捧?他对如今的世事,确实已经十分陌生了。

  几声清脆的鸟鸣,从马家巷悠悠的屋檐下传来,那鸟声宛如清泉,将我从穿越时空的幻境中唤醒。一切都在岁月中渐渐老去,唯有这古旧的深巷、时尚的红男绿女和春天的云朵,依旧充满活力。我漫步在这悠悠时光里的马家巷,心中暗自思量,在巷子某个偏僻的角落,应当为绵州这位了不起的孙桐生塑一尊铜像,再在铜像旁安置一张木制座椅,日后我便可以带着家人前来,小坐片刻,陪陪这位老先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