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绵阳市青义小学开展2025年秋数学组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
发稿时间:2025-10-15 15:11   来源: 绵阳新闻网

  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绵阳市青义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以“以课为媒,共研成长”为主题的2025年秋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并由校内教学丰富的左素蓉等六位老师担任本次比赛评委。三位青年教师以课堂为舞台,用匠心设计与生动演绎,为全校数学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教学盛宴。

  大赛上,优秀教师们立足各学段教学目标,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探究旅程。低年级课堂上,教师以直观教具、生活实例为桥,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图形、理解数的意义,让数学启蒙充满童趣;中高年级课堂则聚焦数学思维的培养,通过“问题链”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分析、推理、验证中掌握解题方法,感受“数形结合”“转化思想”等数学智慧的魅力。

  李晓慧老师的《百分数》,以清晰的逻辑架构与灵动的课堂设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践行与对学情的精准把握。

  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巧妙选取学生熟悉的“电量充电”生活场景,通过播放短视频与呈现真实数据,迅速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百分数为何存在”的问题自然浮现,既引发了探究兴趣,又精准锚定了本节课的核心——理解百分数的“表示两个量倍比关系”本质。

  新知探究环节,老师构建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递进式学习链条。通过呈现不同情境(如衣服中的羊毛成分占比、富乐山游客百分比)中的百分数,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比分析,自主发现“百分数分母都是100”的外在特征;再通过“将20%、127.5/100、75%放在一起辨析”的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厘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突破“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的认知难点。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引导者身份参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真正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练习设计兼具层次性与应用性,体现了对知识的深度巩固。基础层题目聚焦百分数的读写与意义理解,帮助学生夯实核心概念 。课堂总结环节,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填空题,判断题与思考题等问题,让学生在回顾与表达中自主梳理知识脉络,同时将数学学习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整体而言,这是一堂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优质课。老师不仅高效完成了“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教学任务,更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数据分析观念与应用意识。

  陈川老师的这堂《线段、射线、直线》,以直观化教学破解抽象几何概念,用童趣化设计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扎实完成了“认识三线特征与区别”的核心目标,又巧妙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导入紧扣“直观感知”,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实物演示与生活联想的结合,让抽象的“无限延伸”“有端点”等特征变得可触可感,快速唤醒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

  新知探究环节,老师设计了“观察—对比—建模”的清晰路径。先通过教具演示(线段模型可测量、射线模型一端固定延伸、直线模型两端无限拉长),引导学生直观发现三者的端点数量与延伸特性;再组织小组合作,用表格梳理“线段有2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1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直线无端点、两端无限延伸”的核心区别,在对比中强化认知;最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纸上“画一画”,将具象观察转化为抽象符号表达,完成从生活实例到数学概念的建模过程,轻松突破“理解射线、直线的无限延伸性”这一难点。

  练习设计兼顾趣味性与针对性,层层递进巩固新知。基础题通过“判断图形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帮助学生夯实概念本质;提升题设计“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线段”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的规律;拓展题则结合分类题、判断题、画一画想一想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整体而言,这是一堂贴合低年级学生认知、注重直观体验的优质几何课。老师精准把握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用生活实例架起抽象概念与学生认知的桥梁,不仅让学生清晰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与区别,更在教学中渗透了“从生活到数学”的思维方法,为低年级几何图形教学提供了生动范例。

  吴军教师的这堂《数与形》,以“数形结合”思想为核心纽带,将抽象的数学规律与直观的图形特征深度融合,既引导学生掌握了“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解题方法,更在探究过程中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展现了对“深度学习”的有效实践。

  课堂导入以经典的“正方形数”为切入点,教师通过动态课件呈现:1个小正方形、1+3个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1+3+5个小正方形拼成更大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发现“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规律。从图形拼接到数字规律的自然过渡,不仅快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更直接点明了本节课“数与形相互印证”的核心主题。

  新知探究环节,教师构建了“观察图形—猜想规律—验证规律—总结方法”的递进式探究链条。先以“1+3+5+7=?”为例,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画4×4的正方形)验证结果等于4?,初步感知“形”对“数”的解释作用;再反向设计“已知正方形边长为5,对应的连续奇数和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对“形”的描述价值。通过“正向验证”与“反向应用”的对比,学生自主总结出“用图形直观化数字规律,用数字精准化图形特征”的“数形结合”方法,轻松突破“理解数与形的双向关联”这一难点。

  练习设计兼具梯度与思维深度,层层深化对数学思想的理解。采用练习题层层递进,聚焦“根据图形写算式”“根据算式画图形”,巩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基本方法。

  从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到层层递进的新知探究,从趣味十足的练习巩固到画龙点睛的总结升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凝聚着教师对课标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听课教师们认真记录、细心思考,在课堂的观摩与课后的研讨中,交流教学心得、碰撞教学思路,共同探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比赛活动,不仅是学校数学组青年教师教学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学校数学学科教研力量的生动体现。它为教师们搭建了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数学教师深耕课堂、潜心教研的热情,助力学校数学教学工作向更高质量迈进!(黄贵婷 黄友勇)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