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到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伟大跨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灾难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行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展览空间里,参观者卢燕妮感慨万千。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的若干实物、图片、资料、视频冲击着卢燕妮的听觉视觉,祖国伟大、人民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填充着整个胸膛,为梦想而努力的豪迈激励着与卢燕妮一同进入纪念馆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和发展升华,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绵阳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凝结地、传承弘扬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遗址类博物馆、重大历史事件类纪念馆,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承载地。
如何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肩扛研究阐释好、传承弘扬好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职责使命,以“认证抗震救灾精神标识地”为发展目标,创新拓展传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路径,让大中小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公众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不断汲取前行力量。
扛使命
以建队伍为抓手,打造鲜活可感“素材库”
落实专人整理馆藏地震文献实物资料,规范建立地震文物档案,持续征集并梳理出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实物,挖掘文物历史价值、科学价值,“2008年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处置相关物品组件”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如何把理说清、情聚拢、劲鼓足,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一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分众化宣讲队伍是关键,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因时因势组建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2024年深入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开展主题宣讲活动120场,脚步涉及北京、重庆、山东等10省市,提升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宣讲好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故事,借智借力推动研究阐释工作,研发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主题宣讲报告和社会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场馆教育功能。”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长、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团长何瑞雪表示。
用心用情,让宣讲工作“走心”更“出新”。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学习借鉴其他场馆宣讲宣教工作经验,坚持每月集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磨课备课,将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党性教育、思政教育,形成各具特色、面向不同对象的宣讲报告、讲解词35份,初步建成一支政治合格、理论过硬、情怀深厚的宣讲队伍。
走出去
以拓路径为依托,激发感恩奋进“正能量”
贴近观众,策划代表性临时展览和巡展。在中华慈善博物馆、江油市博物馆、西南交通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策划举办“山川永纪——新时代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专题展”等主题临展6个、巡展8场,观看展览的群众、青年学生都深受震撼。大家表示,要科学认识地震,敬畏自然、珍爱生命;要传承和衷共济、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用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以“小切口”讲述“大道理”引领青年大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受精神伟力。
去年,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成员顾云仙回到母校重庆医科大学作《初心筑梦信念铸魂——讲述抗震救灾故事,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在宣讲中,顾云仙分享了自己震后连续5天5夜奋战抗震救灾一线的经历,以“T台女孩”牛钰、“可乐男孩”薛枭、“圆梦消防员”蒋雨航等“5·12”汶川特大地震励志人物的感人故事,引起在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她勉励学弟学妹:“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懂得感恩,生命才有更大意义。”
听了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成员刘强的宣讲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苏灵芝写道:“于苦难中领悟,向复兴处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时代重任,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力量,提高自我素养,做勇敢且坚毅的新青年。”
迎进来
以建基地为平台,努力扩大绵阳“朋友圈”
通过举办临时展览、学术会议、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宣讲活动等,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纪念馆加深对地震纪念馆的认识了解,主动对接沟通,推动“馆馆”“馆校”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这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成员孟祥柱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学院等地开展宣讲活动后,推动校馆签订共建基地协议,达成举办临时展览、研发抗震救灾精神主题课程等合作意向。孟祥柱说:“牵长线,搭硬桥,现情怀,促合作,推动馆校务实合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探索“1+N”模式,邀请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工作机制,共同运行“抗震救灾精神与地震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结项市级以上文博课题7个,《抗震救灾精神研究》被省文物局评选推介为“四川省博物馆优秀文博科研成果。”
与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6份,建实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共同研发“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研学课程5个,《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系列课程》被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100个“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
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等合作承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学校思政教育”“新时代馆校协同与大思政课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学术会议6场。
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展望2025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心策划举办临展巡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宣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涪江观察记者 郭若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