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记者刚走进绵阳市高新区永兴镇(河边场)银花湖村,就看到路边的果园里一棵棵树上挂着还没有采摘的柑橘。
“大爷,今年橘子结得好,丰收了哦。”在该村村民夏进明的果园里,一串串沉甸甸、金灿灿的椪柑色泽鲜艳,十分喜人。
胡须花白、满脸皱纹的夏进明今年79岁,正背着背篓,挂着口袋,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椪柑。
“打了几茬霜,这些向阳的果子水分足、口感甜,今天先摘下来卖。”夏大爷应和道。
“大爷,爬这么高,您小心点哦!”记者在树下望着夏大爷站在树枝上灵活地采摘果子,便提醒道。
“莫得事,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
说话间,夏大爷伸手递来一个又大又红的椪柑让记者品尝,眉眼间夹杂着自豪的神情。
接过椪柑,记者注意到夏大爷右眼失明,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粘连使不上力。
“好甜哦,您种果树有啥秘诀吗?”
“种果树就像养娃娃一样,你给它吃得营养健康,它结的果子就‘逗人爱’。”
夏大爷告诉记者,银花湖村种植果树的历史悠久,他从1991年开始种柑橘,三十几年种果树的经验就是用鸡粪、牛粪等农家肥,少用化肥和农药,这样种植的水果口感更好。
此时,夏大爷的邻居阳再碎风风火火地背着背篓赶来帮他摘椪柑。
聊起夏大爷,阳再碎大姐的话语中满是佩服。“2006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右眼、右手被炸伤,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村上给他评了二级双残,但夏大爷从未因此消极懈怠,十分勤劳。”
夏大爷脚步矫健,穿梭在果园里的他接过话茬:“身体有残疾不是偷懒的借口,天不见亮我就要来果园逛一圈,这里就像我的家,这些果树就像我的娃儿们,每一棵树我都熟悉得很。”
“果子结得这么多,您都咋个卖的呢?”记者问。
“有老主顾上门来采摘,大多数时候我自己背到镇上去卖。”夏大爷说,看到顾客吃上他种的又大又甜的果子,听到他们夸“好吃”,他就觉得再辛苦也不算啥。
阳再碎心直口快地向记者介绍,今年柑橘市场行情不好,卖给贩子的话不划算。夏大爷不愿低价卖给商贩,逢场总是起早摸黑自己背到市场去卖。
“场镇人多些,每场总盼着多卖点嘛!”夏大爷说,他早上5点过就起床,喂完鸡鸭鹅收拾出门,就背上一背篓椪柑,赶上6点40分最早的一班18路公交车,到永兴场镇或三普市场售卖。
记者了解到,从每年11月到来年2月,夏大爷种的6亩多柑橘要采收3万斤左右。
“快过年了,树上差不多还有2万多斤椪柑没有摘,耙耙柑眼看着也要成熟了,希望有需要的市民帮忙销售一点,尽快帮夏大爷把这些柑橘卖出去。”阳再碎大姐说。
如果你恰好喜欢吃柑橘
并且想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
欢迎联系夏进明的孙媳妇彭女士
联系电话:17780151607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刘曾太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