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4.0在科创大会上正式发布
近日,在2024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上,“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夸父-MY”正式发布。而该款机器人的生产线目前已在绵阳科技城新区落成,即将进行量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人形机器人热度与日俱增,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让这条原本冷门的“新赛道”成为热门。
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最复杂形态的存在,门槛极高,不仅硬件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昂、制造工艺复杂,还需要克服人体结构、感知、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将实验室中的“样品”转化为“产品”,进而转化为“商品”,还面临着资金、人才、市场等一系列难题。
量产,意味着走向市场。“绵阳造”人形机器人为何能加速迈向产业化?
“四链”深度融合 企业敢想能做
“夸父-MY”来自科技城新区企业——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夸父”系列人形机器人的4.0版本。几个月前,“夸父3.0”才刚刚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引入绵阳,5月初,便实现“绵阳造”;短短20天之后,“夸父4.0”在绵阳发布并即将量产。
“1.0”到“4.0”的背后,是企业依靠自身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突破;“4.0”在绵阳的快速落地量产,则是依靠当地强力的支撑,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飞跃。
人形机器人夸父4.0
强力支撑从何而来?答案,首先是“四链”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唯一以“科技”命名的省级新区,近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区积极抢占产业新赛道,通过创新实践“四链”深度融合,在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这为像乐聚这样的创新产业企业,注入了强劲的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2年,乐聚落户科技城新区,至2023年底,其在绵阳的主营方向都是人形教育机器人和特种运载机器人。而今年,绵阳乐聚大幅调整发展重心,引入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核心业务板块,坚决“转向”的信心,来自“夸父”技术的日渐成熟,更来自“五个一”——
以谭铁牛院士、孙立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领军团队,采取“研究院+公司+基金”逻辑运行的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实训基地,是企业技术、人才、资金需求的坚强后盾。
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既可直接给予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助力,又可通过对其产业链条算法、软件、零部件等企业进行系统投资,引来产业配套。
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则为产业落地提供了载体。
“五个一”,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深度融合,也让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在这里集群成链。目前,绵阳科技城新区已初步形成以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涵盖机器人生产、零部件制造、AI算法、软件平台、整机应用、系统集成在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集群。
这些,都是绵阳乐聚对于“夸父”在绵阳产业化落地敢想、能做的底气。
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
应用场景牵引 市场有需易拓
人形机器人要迈向产业化,绕不过市场拓展。否则,“产品”成为“商品”就无从谈起。“强力支撑”的另一个来源,便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产业发展思路。
去年,科技城新区制定“机器人+”应用推广行动方案,拓展“机器人+制造业”“机器人+工地”“机器人+载体”等应用场景,并结合常态化开展的“朋友圈助企”行动,不断为辖区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开拓市场。
基于此,智能清洁机器人走进了绵阳的医院、企业、园区;智能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服务着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创客”,也走进了省市重大活动现场;全地形运输机器人进入果园,帮助果农降本增收;四足仿生机器人则参与到消防演练,并与无人巡逻车一起,在商圈开启常态化巡逻;无人驾驶项目在创新中心常态化运行,并从最初的无人接驳,扩展至安防、零售、配送、清扫等多种应用场景……
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今年5月6日,科技城新区面向全国,征集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市场前景的城市领域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发出共建应用场景的“未来邀约”。
这样的产业发展思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
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
今年5月10日,“夸父3.0”走上科技城新区街头,当起了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开启应用场景测试,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会说四川方言,又有川式幽默,这些人形机器人甚至一度成为绵阳的“流量担当”。
此次推出“夸父-MY”,绵阳乐聚也考虑到了更多应用场景的打造——在“夸父3.0”文明交通劝导、家庭服务、导览参观等应用场景的基础上,面向特种领域,如代替人类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强光强噪的环境下完成精细化作业。
据绵阳乐聚总经理黄珍祥介绍,目前,“夸父”系列与华为、海尔、中国移动、亨通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将推动其快速走进各产业场景。
“未来,乐聚将继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打造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让它们进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黄珍祥说。
(戴旖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