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平武
【平武】古城镇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发稿时间:2022-08-25 09:2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 曾经,玉米、稻谷、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多用作柴火做饭,抑或是就地焚烧,对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产生极大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平武县古城镇积极探索秸秆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原标题:“生产包袱”变“绿色财富”

  古城镇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养殖场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

  绵阳新闻网讯   曾经,玉米、稻谷、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多用作柴火做饭,抑或是就地焚烧,对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产生极大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平武县古城镇积极探索秸秆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8月23日,在古城镇阳南村槐树坪,46岁的村民王国锐将放倒的玉米秆装上三轮车,准备出售给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场用作饲料。

  “如今秸秆有用处了,没人焚烧,空气也清新了,还能产生经济效益,真是一举多得。”王国锐说,以前秸秆主要用作柴火,后来路通了,有了电和天然气,秸秆没有了用处,又不能焚烧,渐渐成为生产的“包袱”。近年来,为保护大气环境,各地引导村民禁止焚烧秸秆,加强综合利用,通过村民小组会议、农民夜校等帮助村民算好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本账、增收账和生态账。

  过磅除皮、算账领钱……王国锐和其他农户一样,将秸秆运到阳南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肉牛养殖场,实现变废为宝,增加收入。

  “我们将本地的玉米秆、稻草和酒糟混合成饲料喂肉牛,这种草料对改善肉质有很好的效果。”古城镇阳南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肉牛养殖场负责人王国强表示,合作社预计年底出栏49头肉牛,按目前行情,销售额将达100余万元。据了解,该肉牛养殖场大量收购玉米秆、稻草和酒糟等,这样既解决了老百姓秸秆处理难题,也解决了农场喂料问题,同时还给村民带来了收入,实现了一举三得。

  这只是古城镇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为有效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防止秸秆露天焚烧,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古城镇通过实施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分别在建新村、阳南村、火炬村三个村建立收贮站,积极构建“组有堆放点、村有收贮站、镇有收贮中心”的收储体系,实现了秸秆镇内全域集中处理,有效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和焚烧问题。同时,该镇动员农户与养殖场合作,采取青贮、黄贮等方式饲料化处理秸秆,以水稻、玉米秸秆作为羊肚菌等食用菌生长覆料,食用菌长成采摘后,秸秆就地腐化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

  古城镇作为平武的农业大镇,大春种植玉米22000亩,水稻327亩,薯类、豆类、蔬菜等4513亩;小春种植小麦500亩,油菜24000亩,荞麦、蔬菜等2340亩,秸秆生态化处理一直是困扰该镇绿色发展的一道难题。近几年,该镇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路径,让“生产包袱”变“绿色财富”,有力促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该镇党委书记刘存树表示:“为了将秸秆禁烧落到实处,同时解决好村民秸秆处理问题,我们本着“把实事办实、将好事做好”这一原则,改变思路,由禁转疏,多措并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其中,2000余亩玉米秆和300余亩水稻稻草用作青储饲料,300吨秸秆作为燃料进行二次利用,7万吨秸秆实现还田再利用,村民通过收买秸秆增加了收入,环保质量也大大提升。”

  平武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大对古城镇等地秸秆综合利用成效的宣传,坚持“疏堵结合”原则,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力度,以农作物秸秆就地覆盖还田肥料化、家庭炊事能源化、喂养牲畜饲料化利用为主,种植食用菌基料化、编制工艺原料化利用为辅,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杨稚童 绵报融媒记者 任露潇 文/图) 

     编辑:郭成  校对:李志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