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金花村
眼下正是猕猴桃成熟的时节,安州区黄土镇2万余亩红心猕猴桃挂满枝头迎来了丰收。
“黄土镇产业片区大党委的成立,让原本各自为战的产业,在党建引领下,种、产、销通过抱团、链式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产增收。”黄土镇镇长、产业片区大党委书记胡浠告诉记者,今年,全镇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达2.5万亩,挂果面积1.6万亩,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总产值将达3.2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3万元,猕猴桃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今年以来,为推动组织建设由“孤立”向“联动”转变、乡村治理由“封闭”向“融合”转变、产业发展由“单打”向“抱团”转变,安州区结合县域内片区划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片区高质量发展,建立起30个村级片区“大党委”,构建了片区发展新格局,点燃乡村发展“红色引擎”。
猕猴桃丰收啦
1集聚发展资源要素 组建农村片区大党委
“以前,大家各自发展,但又受到当地资产、资源限制,结果不尽如人意。”花荄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前各合作社、农场规模不一,各有各的难题,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乡村振兴离不开发展资源要素的集聚,而基层党组织则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基石。今年以来,花荄镇创新探索建立‘1+N+1’片区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为四大片区,创新设立片区‘大党委’,带动盘活区域优势资源,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相融互动,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新潜能。
据安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州打破地域界限,依托全区村级片区划分,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联、工作相促的原则,采取“村+村”“村+村+企”等模式,以片区内村党组织为基础,以辖区内龙头企业、大型合作社为共建对象,建立村级片区大党委,负责统筹片区发展,推动强村带弱村、后进村跟先进村,让片区内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项资源流向村一级,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动力不足等突出短板。
猕猴桃丰收啦
2聚焦抱团振兴 连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优美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农业产业、多元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乡村民宿建设。”走进雎水镇沸泉民宿旅游发展片区,这里毗邻蝴蝶谷、白水湖等网红旅游打卡地,今年以来,以枫香村为中心,带动三合村、沸水村等4个村连片发展,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康养旅游”特色产业体系。
“结合产业基础,突出优势,做活品牌,助力振兴,这是我们的探索路径。”据该片区大党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安驿.箱几”“浮水栖居”特色民宿已颇具影响力,中药材、青花椒、黑芋子、蚕桑、鲈鱼养殖等产业规模达1500万元,上半年在片区大党委的带领下,片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
今年以来,安州区着眼片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片区内各村自身资源和优势,围绕村庄发展规划、项目包装投放、资产资金利用等,进行优化组合,连片推进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促进强村富民。通过“资产抱团”延伸产业发展“利益链”,“资源抱团”做大产业发展“基本盘”,“资金抱团”激发产业发展“强动能”,形成“一片区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发展,促进产业与村集体经济同发展、共提升。
蝴蝶谷乡村旅游片区旅游发展“坝坝会”
3聚焦智力支持 联动引育人才智囊团队
黄土镇“西部弥都”负责人金华最近格外忙碌,这源于他另外一个身份——产业大党委“产业运营官”团队的一员。除了每天在本村接外地客商的订单电话,他还经常跑去民生村、青龙村“管”他们的事,与村干部一起探讨开发猕猴桃线上销售的一些思路。
除了加强村与村之间“传帮带”,该镇不仅配强了“产业运营官”团队,还不断提升村民素质,在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区成立村级人才驿站落户、聘请专家顾问、打造电商服务站,全方位为乡村培育人才,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安州区立足聚人才、兴产业,建立抱团引才制度,着力引进懂经验、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队伍,根据各片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片区“产业运营官”团队。结合“产业运营官”产业性质、自身特长,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村庄、农户形成结对合作和帮带关系,对片区产业建设方案及发展方向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帮助打造产业基地、协助扩宽销售市场。
乡村振兴、农村片区发展都需要人才来支撑,安州区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片区大党委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落实人才引育共抓要求,推进多元化的人才引流。鼓励各乡镇在村级片区建立村级人才驿站,指导各片区建立乡村人才库,将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村级后备力量、返乡创业人士、退伍军人、大学生等群体纳入台账管理,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施“导师帮带制”,择优遴选“土专家”“田秀才”,带动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建好一片一人才队伍,为片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聚焦乡风文明 融合推进乡村基层治理
干净整洁的路面、美观大方的围墙、鲜花怒放的微型花坛、高效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踏入河清镇富乐社区,处处散发着温馨又现代的气息,这里的一切让人很难和这个传统的“老旧社区”相联系。
“社区的环境和服务都越来越好。”日前,70岁的退休教师付加武告诉记者。连日来,富乐集镇融合发展片区大党委将片区全域划分为29个微网格,统筹片区内各方力量,常态化下沉片区内微网格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社会风险排查,并依托智慧社区系统,形成自防、联防、巡防三级防护网,真正实现了服务下沉,即时办结。“乡村片区大党委推动了乡村治理由‘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河清镇党委副书记、富乐集镇融合发展片区大党委书记姜军感叹道。
为着力提高农村片区大党委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构建“大服务”格局,安州区积极引导公共服务向中心村聚集,制定直办、代办和咨询事项清单,实现片区内便民服务“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还积极动员片区内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解决了村级片区党组织条块分割、服务资源分散、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安州区还建立了片区文化阵地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共同举办乡村文化活动,共同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共同选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等先进典型,积极挖掘片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公认的文化典故、名人轶事,通过示范模范教育引导群众。如今,一系列《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立在村头,一个个乡风文明促进会、红白理事会成立起来,一场场群众文艺活动火热举办,一个个“最美家庭”“最美媳妇”评选出来,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在安州广袤乡村传播开来。(绵报融媒记者 安峥 图片由安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郭成 校对:李志 审核:刘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