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游仙
【游仙】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游仙样本
发稿时间:2022-11-10 08:2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游仙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辖区内不但聚集了中物院、中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按照“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发展思路,游仙区把握“近水楼台”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2022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04%。

 

游仙区委人才工作会议

  环形光斑器、键盘柔性电路用聚酯薄膜、质子治疗系统……

  不久前,“绵阳造”东莞行游仙区10家企业带去的26件高科技产品精彩亮相,从激光技术、核医疗技术产品到先进材料,用具有首创性的优质“游仙造”产品赢得了客户青睐。

  游仙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辖区内不但聚集了中物院、中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兵装集团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还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按照“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发展思路,游仙区把握“近水楼台”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2022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04%。

“绵阳造”苏州行展销

  双向奔赴 只为院地“真情相拥”

  受体制机制束缚,多年来很多有院所的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多停留于高层互访时的礼节性辞令,实际情况却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游仙区院地合作也曾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长三角、珠三角跑过来把项目招走了,我们又跑到人家那里去招商。”游仙区经合局负责人笑着说。

  “不能守着青山没柴烧!”在科教兴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院地合作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游仙,当仁不让应肩负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对此,游仙区委书记陈华斌信心满满。

  近年来,游仙区主要领导带队拜访辖区科研院所,组建区级领导牵头的“一对一”服务院所工作专班14个,率川内县区之先成立负责院地协同发展工作的科级行政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等土地要素保障,协同做好院所周边环境安全保障。同时,为让院所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围绕院所人才及直系亲属“生、老、病、养、学、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生活保障,并通过举办相亲联谊会、运动会、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等特色活动拉近彼此距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院所被游仙的真情打动,主动选派人才来游仙挂职,直接负责院地协同创新工作,并主动配合地方按期更新“院所需求建议、可转移转化成果、民口企业参与配套项目、院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需求”为内容的“四张清单”,探索建立“产业大联盟、人才小组团”共享机制,推进院地企人才、技术、信息、仪器等资源开放,有效打通“中梗阻”。目前,辖区科研院所纳入全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仪器达586台(套)、开放率达到35%。

  “亲戚越走越亲”。游仙区惊喜地发现,原来院所待转化科研成果“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一座座“富矿”,一旦实现产业化,前景不可估量。院所也觉得双方合作不但可以实现人才、设备共用共享,降低成果转化周期和成本,而且高校和企业科研团队可以共同参与院所重大科研攻关,尤其是在“卡脖子”技术方面。

  事实确实如此。游仙本土企业东材科技公司拥有行业唯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家子公司,是国内绝缘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雅化集团是全国民爆行业前4强上市公司,拥有全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这些公司与相关院所协同科研攻坚,地方产业科技也能为院所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设备配套,回流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研,实现国防战略科研和地方产业科技相互高效转化、一体运用。

建设中的游仙核医疗产业园

  共建平台 打通科研与市场“最后一公里”

  科研与市场就像站在河对岸的人,如果没有桥梁或者摆渡的船,二者很难走到一块,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就是这样的桥或船。

  “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游仙新近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将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列为首要举措。

  游仙是全省9个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围绕院所建平台,游仙区次第搭建核技术、激光、航空与燃机等领域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区内外院所、高校、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走出院墙的科研成果二次研发或中试熟化,目前已转移转化科研成果36项。

  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创中心,采取“院地合作共建+事业单位运营”方式入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所(高校、企业)团队20家,共享科技人才150余名,围绕制约航空发动机与燃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向当地推荐产业化项目9个。“地方配套+院所主研”,刚落成的“光子技术研究院”集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产业咨询和仪器设备共享于一体,服务激光产业市场主体,着力破解高功率激光核心技术。该区还采取“国有平台公司占股”的方式与院所共建“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所地联合创新中心”。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联合院企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药研究院,开展核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延伸发展以及核医学临床领域应用等方面合作。

  平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科研。在多次对接并确立与激光产业园的合作关系后,大族控股集团总裁、大族基金董事长高云鹏表示,游仙区打通“技术需求”向“市场需求”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吸引他的最主要原因,有本地科研成果转化、有项目承接载体、有产业需求配套,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说构建合作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赢机制,是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人才就是发挥创新平台聚合功能的核心要素。抓住人才这个“纲”,创新平台才能“纲举目张”。

  今年8月26日,游仙区委人才工作会议现场兑现人才奖励资金2872万元,发放“富乐人才悦享卡”29张,与2家重点院所(企业)签订人才持股平台、人才创新研发平台扶持协议。会上还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资金池,聚焦人才“引育用留”4个环节,着眼于对激光应用等主导产业构建定制化人才措施,形成“1+4+N”的人才政策体系。

  今年6月,游仙区组建的“激光博士招商团”亮相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推介会,在首轮“以才引产”招商活动中,便与泽睿科技签订总投资达6亿元的光电触控显示组件项目投资协议。

  为支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在改制中留住优秀人才,游仙区将其列入“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机制试点单位,以其税收区级净留存部分的90%进行奖补,鼓励推行对核心研发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分配的改革。

  游仙区2022年新引进人才张竞感慨地说:“我下定决心来游仙发展,除了这里有我的乡愁,更多的是受到游仙区人才新政的吸引!”

激光产业园

  集聚产业 产城相融构筑创新生态圈

  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有序忙碌、草坪绿化正在铺设……

  这里是游仙区激光产业园区。这个规划用地1500亩,根据院所生产需求定制建设厂房,首期建设用地面积518亩,总投资23.2亿元的产业园,采取“院所许可+技术转让、地方配套+平台融资”的方式,围绕激光产业链,引进培育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目前,该园已经签约项目11个、在谈项目4个。其中,中久光电、中久大光2个项目已入园投产,预计全年实现产值7亿元。中久新光、中玖闪光等9个项目即将入驻。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建设创新生态圈。游仙区编制院地协同创新产业发展规划,募集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基金,发挥创新平台转化作用,创新全链条专班招商机制,与院所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特色专业化园区,推动技术成果就地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核技术应用转化成果及其放射性同位素研制能力为支撑,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采取“院所技术原料支撑+地方基础设施配套+市场化管理运营”的方式投资约186亿元,邀请30名院所专家建立产业链专家咨询研判团队,创新“院所引荐——企地洽谈”等招引机制,成功招引中广核技、先通医药等核医疗设备以及核药生产领域龙头企业入驻。背靠规模世界第二、计划总投入超200亿元的涡轮院绵阳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航空与燃机产业园也从规划阶段进入实施层面,成功签约旭博精密等企业。预计到2025年,游仙将建成全国一流激光产业集群,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

  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城市繁荣。遵循城市化规律,游仙区以“产城一体、园城相融、一区多园”理念,高水平规划建设游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要素保障规划“多规合一”,按照“生态环境好、建筑形态好、项目业态好,城区、园区、厂区、景区、社区”五区融合的建设要求,营建生产制造、科教研发、公共服务、配套居住、休闲旅游五大功能片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区和科技创新生态圈。今年8月,继去年在全省143个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第3之后,游仙高新区再次入选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优秀园区,激光技术应用产业园被评为全市特色产业园区。

  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串点成链,串链成圈。游仙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今年前三季度,游仙区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28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90.7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达99%。

  (李健 绵报融媒记者 周钰 文/图)

  编辑:谭鹏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