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国家级水稻制种示范基地(资料图)
抓好责任落实 坚决扛牢政治责任
11月3日,在梓潼县仁和镇曙光村,对点帮扶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仁和镇党委政府、曙光村两委、部分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就2022年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热烈讨论。大家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梓潼县全面构建压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坚持党委政府主要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牵头抓总、整体谋划作用,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6次,县政府府务会8次,县“巩脱衔”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10次,县“巩脱衔”工作推进会7次。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坚持以上率下,亲自部署亲自抓,其他29名县级领导点对点联系帮扶29个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各镇(乡)相继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巩脱衔”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真正做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职责,严密制发《梓潼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等系列政策文件,从全县实际情况出发,从工作范围和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实施阶段及步骤、工作要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建立联乡包村业务指导组4个、工作督导组8个,对全县“巩脱衔”工作进行全覆盖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质效。县级各部门坚决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行业职能优势,聚焦行业中影响和制约当前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先安排项目、优先保障资金、优先落实措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招硬招,扎实巩固脱贫基础。
乡村美景
抓好政策落实 坚决扎牢返贫防线
“通过‘以工代赈’这个项目,不仅更有利于全村产业发展,而且让我在家门口一年能挣到1万多块钱,经济收入有保障,我心里感到非常满意。”11月7日,演武镇小亭村脱贫户罗成俊高兴地说。
对标对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37”政策,细化落实全县“1+30”配套政策。保持驻村帮扶体系框架不变、力度不减、责任不降,全年优化调整驻村帮扶力量3名。全县共结对“两户”帮扶责任人6000余名,选派第一书记40人、驻村工作队29个、驻村农技员29名。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三方面民生保障作为“巩脱衔”工作重中之重,制发《梓潼县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截至目前,全年免除、发放教育补资助资金845余万元,惠及各学段学生1.2万余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帮扶学习291人;完成城乡居民医保个人参保费用部分代缴867万元,完成监测人口62人县域内住院基本医保报销40.8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1.38万元;完成全县范围内自建房安全等级鉴定,争取中央危房改造资金70万元,改造农村危房46户,并创新建设数字化农房特色管理平台。大力促进困难群众稳岗就业,制发《关于申报2022年度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奖补资金的公告》等文件,通过以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30余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79人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1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个,为“两户”推介本地就业岗位近1000余个,开发保洁、道路养护、公益设施管理、绿化等乡村公益性岗位811个,运营扶贫车间3个,完成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共8289人,实现脱贫群众就业增收能力大幅增长。严格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致贫返贫户兜底保障政策。今年以来,梓潼县共新纳入低保455人、临救393人和特困供养范围61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救尽救。全年共发放低保2489.64万元,临时救助73.115万元,特困补助693.9万元。
抓好工作落实 坚决筑牢脱贫基础
梓潼县强化预警,大力抓好动态监测。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帮扶力量等对全县10.08万户29.67万余农村人口进行全覆盖集中排查,共新纳入监测对象4批次87户243人。针对新增监测对象,全部明确结对责任人,并逐户研判制定帮扶措施260余条。健全机制,全面加强资产管理。积极组织力量,采取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全县2013—2020年扶贫资金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开展全面“回头看”。探索建立“资产家底清楚、类型界定科学、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规范”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体系。靶向发力,深入实施衔接项目。全县结合各乡镇发展需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共投入衔接资金11041万元,累计实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150余个,全年衔接资金总体比2021年投入资金增长12%。固本强基,充分补齐短板弱项。全县落实2021年度省后评估考核问题整改3个方面5个问题,自查问题整改5个方面39条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销号完成率达100%。加压奋进,扎实推动特色产业。在原“1+5”基础上,积极探索新“1+5”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引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县16个(镇)乡的72个村集体、2423户贫困户依靠扶贫生猪代养场持续享受红利。加快建设,高效夯实饮水保障。以“建大、并中、减小”为导向,坚持城乡一体、原水统筹、资源整合、专业运营原则,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乡村治理。选择确定在宏仁镇金宝村和文昌镇新桥村开展积分制、清单制试点工作,为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蹚出一条新路。
(林忠伟 文/图)
编辑:谭鹏 校对:郭成 审核:刘益